国产清梳联经过近十年的研发、完善,已臻成熟。国产清梳联加工品种,从纯棉粗、中、细号普梳纱、细号精梳纱、转杯纱扩展到化纤、麻等非棉纤维,最近已可加工生产长绒棉特细号纱。国产清梳联机电一体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目前已向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抓棉机、轴流开棉机、精清棉机等可以在线调整工艺,使原先一条生产线仅可加工单一品种发展到适应多品种生产,可以生产相同原料但品级差异较大的二个品种。
清梳联的技术经济效果和传统棉卷工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据“99全国清梳联学术研究交流会”总结资料,清梳联比传统棉卷工艺降低用工58%;节约用电9%~14%;在生条质量指标相当条件下,配棉品级可降低0.5级~1级;减少回卷提高制成率3%左右;车间含尘量1.1 mg/m3,比传统棉卷工艺降低62.5%,噪声降低8%;还可腾出厂房面积70 m2以上,可安装精梳设备,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
清梳联生条质量,在正常原料条件下,经优化工艺、优选器材元件、合理配套,清梳联可以达到的水平为:
(1)生条内不匀率:H(5m)≤1.0%;
(2)生条不匀率:H(5m)≤1.5%;
(3)生条条干CV≤3.5%;
(4)开清棉棉结增长率≤80%(AFIS仪检测);
(5)梳棉棉结去除率≥85%(AFIS仪检测);
(6)清梳棉结总去除率≥70%;
(7)开清棉短绒增长率<1%(FⅢ测试,16mm以下);
(8)清梳短绒总增长率<6%(FⅢ测试,16mm以下);
(9)清梳总除杂效率>96%。
由于清梳联具有以上优势,在国内用户中的信任度与日俱增,尤其近几年国产清梳联得以长足发展,据调查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均以200多条生产线递增,截止2004年年底国产清梳联已超过1000条,加上进口300多条,全国共有清梳联生产线1300多条,约可供应2000万枚棉纺纱锭,占全部棉纺纱锭的25%左右(按8000万锭计算)。
现就大家所关心的清梳联工艺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1 关于混棉均匀
对清梳联质量,大家最为关心的是棉结和短绒,但对混棉不匀造成的后果--色花色差,成纱强力低,成纱强力CV低等则关注甚少。
自动抓棉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混棉方法,彻底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但也带来了混棉不匀的问题。
1.1 自动抓棉机改变了混棉效果
自动抓棉机改变了混棉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由“立体混棉”变为“时差混和”
由“立体混棉”(也称棉堆混棉)变为“时差混和”,破坏了输出棉流瞬时都要按比例全成分混棉的要求。“立体混棉”在人工铺棉堆时,就按照配棉成分的要求逐个成分按比例一层层铺设,在喂棉时从上到下切块抱起棉堆中一部分喂入输棉帘,因此从喂入开始就做到按比例全成分的要求。
“时差混和”在自动抓棉机瞬间所抓取的3~5个棉包仅为配棉成分中一部分,因此喂入多仓混棉机逐个棉仓的原棉本身就不是按比例全成分的,各仓不同成分的原棉通过时差效应再混和以达到按比例全成分的混和要求。
1.1.2 由传统的“开混结合”变成“开混分离”
传统开清棉流程使用混开棉机,一方面喂入原棉是全成分的,在混开棉机中是开混结合,混合较充分;而清梳联的开清棉流程是抓棉[FY]开棉[FY]混棉,是顺序抓取,顺序输出,因此开棉机只能使瞬时输入的棉流做到“开混结合”,而全成分的混合主要由多仓混棉机来完成,因此它是局部的开混结合而整体是“开混分离”的。
1.1.3 快速自动平包,造成混棉质量的不稳定
快速平包即对较高的棉包,在设定次数内增加抓棉罗拉抓取深度,直到使其达到正常棉包高度,所以在快速平包过程中,某种成分是超量抓取和某种成分空缺同时存在,棉块开松度也不稳定,所以平包过程是往复抓棉机混棉质量的不稳定时期。这个不稳定期较长,BDT019为例一般在22分到54分,将近1个~2个条筒,虽经并条也很难补偿其缺陷。
1.2 对清梳联中开清棉流程混棉效果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文献报导,对开清棉梳程中混棉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2.1 用混合比来评价开清棉机的混棉效果
混合比是评价抓棉机和混棉机的混合性能,比值越大,说明各混棉单元之间混和机会越多。混合比可表示为
ρ=Q/u (1)
其中,Q为混棉机实际生产状态下的存棉量;u为一个混棉单元所抓取的棉量。
混棉单元可用下式表示:
u(kg)=NL/V·P/60 (2)
其中,P为抓棉机产量(kg/小时);L为每混棉单元棉包堆放长度(m);N为常数,大单元混棉双向抓取为2,单向为1,小单元混棉为1;V为抓棉小车行走速度(m/min)。
从方程(1)、(2)可见,提高混棉机的储存量(Q)或减少混棉单元(u),可以提高混合比,因此过于放长抓棉机长度并采用大单元排包混棉方式,对混棉效果不利,往复抓棉机排50包~70包,基本上能满足配棉的要求。采取降低生产线总量(P)或提高抓棉小车行走速度(V),尤其采取小单元排包混棉方式,不仅有利于清棉,也有利于混棉。小单元排包即把一个大单元按混棉成分分为若干个小单元(2个~3个)排包,每个小单元就是基本的全成分混棉;采用宽幅抓臂,由于横向排包数由3个增加到5个,因此在小单元混棉包数相同时,棉包堆放长度(L)可减小,有利于混棉;采用圆盘抓棉机,由于排包量小,相当于往复抓棉机小单元排包,对混棉效果极为有利,如采用并联时效果更明显。
1.2.2 用缺包率和混棉不匀周期评价混棉效果
由于往复抓棉机和多仓混棉机都是顺序输入,顺序输出,各仓之间没有混和作用,仅在各仓输出的棉层进行并合混和;同时各仓每单位棉层中仅含有自动抓棉机每次抓取若干个棉包的原棉,只有抓完一个全程,才能抓取一个按比例的全成份的混棉单元,因此多仓混棉机输出棉流的混棉成份是不完全的,而且是周期性的。
1.2.2.1 缺包率Y
Y=〖(1-(Kn-b)/N)×100 (3)
其中,N 为一个混棉单元的配棉包数(混棉包数);K 为抓棉机瞬时混和包数;b 为排包图中重复包数;n 为多仓的仓数即并合数。
当往复抓棉机一个混棉单元的配棉包数(N)为72包,瞬时抓取棉包数(K)为3包,六仓混棉机n为6,如b为0,则混棉机输出棉流的任何截面中仅含有3×6=18包的纤维成分,而要求达到配棉要求的成分和比例,必须包含72包纤维,现只用18/72=25%,因之缺包率为75%。
圆盘抓棉机,尤其双圆盘要好于往复式抓棉机。
1.2.2.2 混棉不匀周期
混棉不匀周期的长短,即为一个全程抓取棉包数的时间,混棉不匀周期的棉量即每个混棉单元的棉量u。按大单元排包,抓棉臂宽1.7 m,抓棉机长20.4 m,每个混棉单元量为32 kg,折合棉卷长度为32/0.42=76.2 m(棉卷定量为0.42 kg/m),这就反映混和不匀的周期很长。
这种长周期的缺包、混和不匀是目前抓棉机、多仓混棉机混棉工作的一大缺点。
1.2.3 用数学方法分析多仓混棉机的混棉效果
前纺织工业部及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曾对FA022-10型多仓混棉机的混和效能用数学方法进行解析。由于各种因素使各棉仓水平方向的同一截面上的混棉单元各不相同,且呈随机排列状态,又由于各仓底部的输出罗拉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各对罗拉输出的原棉来自不同时刻,不同单元的混合体,罗拉在输出过程中每一瞬时混和原棉的组成单元和配比也都不一样,在这千变万化的过程中,试用数学方法、排列定义,来讨论混和原棉中的组成单元及其出现的机率,便于对多仓混棉机的混和效能有所了解和认识。
现将6仓混棉机混和原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组成成分(单元)及几率如表1所示。
表1 6仓混棉机混和原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组成成分(单元)及几率
情况 6仓输出的混和
原棉中M个成分
全部出现的情况计算公式 M成分
#p##e#
出现次数出现几率(P1/P)/%
1 6 P1=N1 P1=720 5.2
2 5 P2=5A56 P2=3600 26.1
3 4 P3=16A46 P3=5760 41.7
4 3 P4=27A36 P4=3240 23.6
5 2 P5=16A26 P5=280 3.5
6 1 P6=A16 P6=6 0.04
P=P1+P2+P3+P4+P5+P6=13806
注:排列公式=M(N-M)AMN;其中 N为混和单元数;M为参加排列单元数,如5个成分出现M为5。
通过以上计算,可看出:
(1)通过多仓混棉机后,原棉混和情况有了很大改善,瞬时输出单一混棉成分的机率很少,仅0.04%,克服了原来抓棉机瞬时单点抓取造成单一成分喂入的缺点;
(2)“不同时喂入同时输出”型多仓混棉机输出的混和原棉,其组成成份也是不稳定的,6种混棉成分同时出现的机率不大,4种混棉成分获得混和的机率最大。
“同时喂入,不同时输出”型由于输出平帘上各层原棉已似三明治叠合,所以角钉帘在抓棉时能全部抓到各层原棉,因此B7/3型瞬时输出的混和原棉其组成成分是比较稳定的。
1.2.4 多仓混棉机的混和实质是并合
不论何种型式,在仓内不发生混和作用,只有延时错位后,顺序迭加在水平帘或送入混棉通道内时,各仓的纤维才相互产生并合作用。所以多仓混棉机的混和实质是并合,混和效果和仓数有关。
上述分析基本是一致的,混棉单元小,混棉效果就好;“同时喂入,不同时输出”的混和效果比“不同时喂入,同时输出”的缺成分率要低等。上述分析都说明混棉效果和抓棉机混棉单元包数、瞬时混合数、抓棉辊抓取深度、混棉机仓数等有关,这为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1.3 提高开清棉系统混棉效果的措施
1.3.1 加大混棉机仓位数,提高混和效果
上海纺研院曾对多仓混棉机不同仓位数的混和效果做过多次试验表2所示。
表2 多仓混棉机不同仓位数的混和效果试验
仓位数第一次(1974年6月)第二次(1981年)
混合不匀率H/% 增值混合不匀率CV/% 增值
10 5.17 100 6.94 100
7 7.8 151 12.0 172
4 9.8 190 15.35 221.2
注:(1)涤/粘65/35 品种;(2)以溶介法测生条中涤纶含量,计算混合不匀率。
从2表显示,混合不匀率和混合仓数成反比,随着混合仓数的增加,生条混合不匀率显著下降,即仓位多,容量多,并合棉层多,混和效果也好。
1.3.2 多仓串联,增加混合次数,提高混合效果
为提高混棉效果,也可采取二台多仓串联排列,如4×4或4×6仓组合,以增加混合次数,使混棉更趋均匀。但4×4组合,由于4仓储棉量一般为200 kg,因此稳定生产和蓄水池作用较差,同时增加一台多仓,棉结有可能增加10%~20%,因此近几年使用较少。
1.3.3 提高入仓原棉的混合质量
就是使过去喂入棉仓时的单一成分(即大单元,按成分集中排包方法)变为经过初步混和的接近配棉混合比的复合成份,这就要从源头——抓棉机开始,通过设备、管理、工艺系统改进,使混棉基本实现按配棉成分进行混和,主要措施是:
(1)往复抓棉机采用宽幅抓臂,双抓棉辊,增加了抓棉包数,提高瞬时混和效果。抓棉机抓臂由1700 mm加宽到2300 mm,横向可排国产包五包,结合双抓棉辊,抓取棉包数最多时可达10包,基本接近全成分混棉,提高了瞬时混和效果。
(2)改进排包方法,采用小单元混棉,按配棉成分组合排包,减小混棉单元量,提高混和效果。①“小单元混棉”即把一个混棉大单元分成若干个小单元,缩短了混棉不匀周期,提高了混合比;②按配棉成分组合排包,即在一个混棉单元内,根据配棉成分交叉排列,使每次抓棉都能抓到主要成份,可以稳定混和质量;③在工艺上“快抓、浅抓”。在保证供应,提高往复抓棉机效率前提下,做到小棉束抓取。快抓也是为了缩短混棉不匀周期,使喂入多仓混棉机的每一个全成分棉量降低,提高混合比,增加多仓并合混和的机率。
1.4 采用幅宽抓臂,小单元混棉,按成分组合科学排包后混棉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措施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如下。
1.4.1 混棉条件
条件:往复抓棉机长23 m,排包有效长度20 m~21 m,抓臂宽2300 mm,双抓辊;多仓混棉机6仓,1200 mm宽;国产包;混棉成分:A 25%,B 20%,C 20%,D 10%,E 10%,F 10%,G 5%;小单元混棉包数为20包,排包如图所示。抓棉臂往复速度12 m/min,下降深度1.5 m,效率93%,产量500 kg/h(8.33 kg/min);棉仓内棉絮密度25 kg/m3。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D E D E
A F G F
v 排包长度4×800=3200 mm
图1 排包图
测算情况如下。
(1)抓取一个完全成分时间:
小单元排包长度(m)/往复速度(m/min)
= 3.2/12/
=0.267 min
(2)一个完全成分的棉量:
u=S×产量(kg/min)
=0.267×8.33
=2.224 kg
(3)混合比:
ρ=Q/U=308/2.224=138.5
(4)缺成分率:
Y =(1-〔Kn-b〕/N)×100
=(1-(5×6)/20)×100
=-50% (负数表示不缺成分)
(5)一个完全成分的棉量占棉仓的体积:
V =u/棉仓内棉絮密度×106
=2.224/25
=88 960 cm3
(6)一个完全成分的棉量占棉仓的高度:
h =V/混棉机宽度×棉仓宽度×106
=88 960/(120×50)
=14.83 cm (FA028型)
h =V/混棉机宽度×棉仓宽度×棉仓数
=88 960/(120×50×6)
=2.47 cm (FA029型)
1.4.2 混棉情况分析
双抓棉辊提高和改善了瞬时混合效果。由于两抓棉辊中心距为400 mm,故当前抓棉辊进入两包交接处,即开始抓取二排棉包,共10包,后抓棉辊进入交接处,抓取一排棉包,时间为各一半。结合上述排包情况,其中全成分为25%,6个成分为25%,5个成分为37.5%,4个成分为12.5%,不论是4个还是6个成分,其中都含有A、B、C、D或E共占75%的主成分,虽然其成分比例不完全符合配棉要求,但足以保持配棉成分的稳定,在经多仓混棉机并合、混和,基本能保证配棉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从上述测算,采用“小单元混棉,按成分组合排包、宽幅、双抓辊、快抓、浅抓”的排包抓棉工艺,以上案为例,抓取一个完全成分时间仅0.267 min,合16 S,一个完全成分的棉量为2.224 kg,折合棉卷为5.3 m,一个完全成分的棉量喂入FA028型多仓混棉机的高度14.83 cm,在FA029型多仓混棉机的高度为2.47cm,并且其中7个配棉成分中含有5个成分及以上的棉絮占87.5%,这样的棉絮结构,即主要成分占80%以上的仅247 cm薄薄一层的棉层在经6仓并合混和,其混和效果明显要好于原来排包方法,基本上解决了自动抓棉机混棉不均的难题,并且任何形式的多仓混棉机输出的棉层都是混和均匀和稳定的。
1.5 提高清梳联开清棉流程的混棉效果
提高清梳联开清棉流程的混棉效果,必须从设备、管理、工艺各方面综合治理。实践证明,自动抓棉机采用宽幅抓臂、双抓棉辊,管理上小单元混棉,按成分组合科学排包和快抓工艺后基本上克服了清梳联开清棉流程混棉不匀的缺陷。
2 棉结与短绒
棉结与短绒是清梳联的主要质量指标,它在整个流程中的变化规律如表3所示。
表3 清梳各机台出口棉结与短绒AFIS试验情况
机型原棉 FA006 FA103 FA-028-8 FA106B FA031 FA108E FA177A FA221B
棉结/粒·g-1 191 198 252 255 269 286 321 312 60
单机变化/% 3.66 27.27 1.19 5.49 6.32 12.24 -2.80 -80.77
累计变化/% 3.66 31.94 33.51 40.84 49.74 68.06 63.35 -68.59
短绒率W/% 8.22 7.38 8.25 8.06 8.03 8.26 8.39 8.53 7.71
单机变化/% -10.22 11.79 -2.30 -3.37 2.86 1.57 1.67 -9.41
累计变化/% -10.22 0.36 -1.95 -2.31 0.49 2.07 3.77 -6.20
注:短绒长度为≤12.7 mm。
上述演变规律,反映棉结与短绒既相似又矛盾。所谓相似,即在开清棉过程中,棉结短绒都是增长的趋势,并都随流程长、短,开松强度强弱而增减;在梳棉,棉结经梳理后大幅去除,而短绒AFIS试验12.7mm以下有所下降,但YⅢ型手工常规检测16 mm以下的一般均有所增加,所以棉结与短绒又是一对矛盾。因此在工艺上,开清棉要抑制增长(棉结短绒)梳棉则要强化除结,兼顾短绒。
2.1 开清棉抑制棉结、短绒增长的有关工艺参数
抑制棉结、短绒的增长,首先必须保证清棉除杂效率的前提下进行。主要工艺措施如下。
2.1.1 开清棉流程要短,机幅要宽
筵棉含结杂、短绒多少,除了和原棉质量密切相关外(特别棉结),更主要是取决于开清工序流程机台的配置、打手形式及相关工艺参数。表3显示,棉结在开清工序是逐台增加的,经梳棉后大幅降低,短绒在开清工序可以做到不增加或稍有增加,因此现代清梳联开清部分都采用“一抓、一开、一混、一清”的短流程配置。某厂在表3工艺流程中,对FA108E型机做停、开常规试验,说明停开FA108E型机后对开清棉部分棉结、短绒增长明显降低,如表4所示。开清棉的棉结增长率由66.35%降到达9.62%,短绒增长率由1.08%降到0.16%,并提高了梳棉机清除棉结和短绒的效果,减少短绒增长,清除棉结率由84.79%提高到85.87%,短绒增长由3.8%降2.9%,使清梳短绒总增长率仅3.06%。生条棉结、短绒减少也反映在成纱质量的提高。
表4 FA108E型机开停常规试验(年平均值)
项目棉结/粒·g-1 短绒(<16mm)/% 成纱质量
原棉筵棉生条原棉筵棉生条条干/% 细节/个·km-1 粗节/个·km-1 棉结/个·km-1 纱疵/个·10万m-1 毛羽/根·10m-1
开FA108E 211 351 53.7 13.63 14.71 18.5 13.5 8.17 37.8 61.75 6.58 148.1
停FA108E 208 332 46.9 13.37 13.53 16.4 13.4 6.5 40.2 46.9 3.1 92.3
变化量 -19 -6.8 -1.18 -3.45 -0.12 -1.67 +2.4 -14.85 -2.58 -55.8
所以开清棉流程设备的配置,既要改变过去多机台渐进开松的概念,也不是单纯机台数量的减少,而是工艺流程的缩短。开清棉短流程是保护纤维不受、少受损伤,减少短绒、棉结增长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开清棉设备基本上已宽幅化。宽幅后,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可以薄喂轻打,保护纤维;可以增加抓取棉包数,提高瞬时混和;多仓混棉增容近1/3,有利于提高瞬时混合均匀和调节供应稳定生产的作用。在提高开松度的同时,单轴流除杂效率由15%~20%提高到25%~30%。所以宽幅对改善提高短流程后开清棉工艺质量极为有利,并且缓和了“开松度、除杂效率和棉结、短绒增长率”的一组矛盾。因此开清棉设备宽幅化,不仅是为了提高产量,而是更好地贯彻开清棉的工艺原则和提高产品质量。
2.1.2 开清柔和、转移适度,抑止棉结、短绒增长
柔和是指开清棉机台各种打手速度在保证工艺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低速运转。如单轴流打手速度从过去700 r/min~800 r/min,现已降到500 r/min ~600 r/min,青机FA106型机主除杂辊速度从1800 r/min降到目前的500 r/min左右;郑机FA109型机三刺辊第三辊速度从3428 r/min降到2056 r/min(如表5所示),都对抑止短绒和棉结的增长起到较好的作用,但除杂效率有所下降。
最近郑纺机已将相邻两刺辊的线速比由1.7倍降到1.4倍,第三刺辊速度还可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打手速度不是越低越好。有文献报道,以青岛清梳联为例对FA105A型单轴流开棉机不同打手速度对棉结、短绒的变化进行测试,如表6所示。
表6显示,当FA105A型机打手速度降到458 r/min、401 r/min时,棉结、短绒都比520 r/min有增加,说明棉结、短绒在开清棉机上的增加或变化,不仅和开松强度有关,同时还有转移的问题,因此速度过低,转移不畅也一样会增加短绒、棉结,FA116型机的试验也有类似情况。
表5 清棉机(FA109型机)不同打手速度除杂、短绒、棉结的关系
项目参数
速度第一辊筒/r·min-1 1191 1071 953 834 715
第二辊筒/r·min-1 2104 1894 1603 1473 1262
第三辊筒/r·min-1 3428 3085 2742 2399 2056
除杂效率入口含杂率/% 1.38 1.2 1.23 1.13 1.13
出口含杂率/% 0.82 0.83 0.87 0.92 1.06
理论除杂效率/% 40.58 24.51 29.27 18.58 20.30
短绒
(≤16mm)入口短绒率/% 8.55 9.07 9.06 9.29 8.14
出口短绒率/% 9.36 9.84 9.82 9.95 8.32
短绒变化率/% +0.81 +0.77 +0.76 +0.66 +0.18
棉结入口棉结/粒·g-1 613 590 652 666 704
出口棉结/粒·g-1 723 666 752 730 771
棉结棉化率/% +18.14 +12.88 +11.20 +9.77 +9.52
表6 FA105A型机打手速度与棉结、短绒(AFIS试验)关系
打手速度/r·min-1 检测位置棉结短绒
棉结/粒·g-1 增长率/% 短绒率/% 短绒增长率/%
401 入口 299 58.5 15.1 +41.1
出口 474 21.3
458 入口 297 32.70 16.6 +8.4
出口 394 18
520 入口 245 31.80 14 0
出口 323 14
610 入口 361 -12.5 15.8 -6.3
出口 316 14.8
660 入口 324 -7.1 18 -23.9
出口 301 13.7
700 入口 278 -21.2[ 15 -7.3
出口 219 13.9
750 入口 337 3.0 14.3 -3.5
出口 347 13.8
800 入口
出口 346
359 3.7 15
14.9 -0.6
开清棉流程中,打手速度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往复抓棉机抓棉辊速度,有工厂试验,抓棉辊速度自1565 r/min下降1340 r/min后短绒率由20.9%下降为9.72%,下降1.18个百分点。根据目前抓棉机的生产情况,抓棉辊速度可控制在1000 r/min ~1200 r/min,宽幅抓臂可设定在1000 r/min左右。
另一处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是喂棉箱开松辊速度,棉流经喂棉箱开松辊打击后,棉结约增加10%左右,某厂通过试验,速度由1050 r/min降到600 r/min,棉结增长率由12.1%降低到1.5%,杂质变化率由-9.8%降低到-2.4%,短绒率变化由1.7%降低为0.8%,除对杂质稍有影响外,对减少棉结和短绒都有利,因此喂棉箱速度也不宜过高。
柔和开清也指开清工艺中开松与除杂的配置。
开清短流程后,仅有两台开松、除杂设备,既要充分发挥轴流开棉机除大杂的作用,做到早落少碎,又要发挥精开棉机除中小杂的功能,使棉束更小,为梳棉机梳理创造条件。其中轴流开棉机对棉流进行自由开松、打击,对纤维损伤少,而精开棉机是流程中唯一的握持打击点,既是产生棉结和短绒的部位,又是排除短绒的部位,因此要注意预开松除大杂和精细开棉除中小杂的合理配置。目前基本有两种工艺形式,一种是加强前部预开松及除大杂的能力,而减轻精开棉机开松除杂负担,如立达、青机、金坛采用单轴流除杂效率高,为精开棉机打手降低速度创造条件。另一种以加强后部精开棉机开松、除杂功能为主,如特吕茨勒、郑机的流程,虽然三刺辊开棉机速度已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不下,对增加短绒棉结存在影响,为之在后部增加强力除微尘机以排除短绒,控制筵棉短绒率。
2.1.3 清梳除杂合理分工,控制棉结、短绒在开清棉流程中增长
由于清梳除杂有互补性,因此要克服片面追求开松度和除杂效率的影响,以控制棉结、短绒在开清流程中过高增长。
合理分工是指清梳除杂合理分工。对除杂要系统考虑,该在清棉去除的别留给梳棉,该在梳棉排除的别留给清棉,也就是开松、除杂上清梳要合理负担,达到最佳效果。
清梳除杂合理分工,实质上就是清梳之间除杂分配,具体到清棉除杂效率掌握多少为宜,总结各地经验可概括为:
(1)控制清梳联中筵棉含杂率在1%以内时可以保证成纱达到国家标准,也就是不要由于追求筵棉含杂过低而损伤纤维,多出短绒。
(2)要控制棉结、短绒增长率,一般情况下筵棉比原棉的棉结增长率在80%以下,最高不大于100%(AFIS仪检测);短绒(16 mm以下FⅢ仪器检测)增长率不超过1%,力求做到不增长或负增长。
(3)当棉结或短绒增长率超过以上指标,并且筵棉含杂率处在较低水平时,可适当降低除杂效率;如含杂已处于1%左右时,就要调整开清工艺。
#p##e#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