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申报的“新疆昌吉棉花产品碳足迹标准化试点”项目正式获批。作为新疆在棉花碳排放领域的首个标准化试点,该项目将为推动棉花生产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标准化支撑,也将为棉花碳汇“变现”奠定国家标准基础。

新疆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90%以上,在保障国家棉花供给安全中地位关键。然而,当前棉田生产仍面临水肥投入高、碳排放量大、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随着国际对低碳产品要求日趋严格,及“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建立从田间到产品的碳核算体系,已成提升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占彪研究员领衔,历时3年攻关,系统开展棉花种植环节的低碳技术研究与标准体系构建,着力破解新疆棉田高碳排、低效率等关键瓶颈。

王占彪介绍,项目将从三方面重点推进:构建覆盖棉花全生命周期的碳监测与核算标准体系,精准量化各环节碳足迹;研发水肥精准调控、秸秆还田与生物炭固碳等关键技术,形成“抑排-增汇-提效”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绿洲棉田碳核算模型,科学评估区域减排潜力,制定差异化低碳生产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3月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交易顺利完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变现”,为新疆棉花碳汇的市场化路径提供了实践参考。这意味着,未来新疆棉花除传统销售渠道外,还可凭借碳汇价值获得额外收益,为棉农开辟增收新渠道。

“碳汇,简言之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王占彪进一步解释,棉花碳汇的关键在于棉花纤维产量的提高和棉秆的高效利用。传统还田方式虽能改良土壤,但也存在病虫害传播风险。而将棉秆高温处理后还田,不仅能有效固碳、改良盐碱地,还可减少约25%的氮肥使用,提升作物产量。

“我们正围绕秸秆炭化、肥料优化、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系统推进研发,全面推动棉田减排增汇,并积极探索碳汇价值的市场化转化路径。”王占彪表示,这条绿色低碳路径将推动棉花产业从“追求高产”向“绿效并重”转型,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

相关文章

 


手机扫下列任意二维码,轻松便捷获得纺织商务和资讯信息!
手机版  |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最新资讯  |   历史资讯  |   成功案例  |   公告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150058号  |  青岛网监备案号:37021202000115  |  鲁ICP备15026196号  |  营业执照公示

Copyright © 1999-2025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