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9月11日消息,白色蓬松纤维或皮棉仅占农民收获的未经压轧的原棉产量的36%左右。其余为棉籽(占62%)和轧棉过程中从皮棉分离出来的废料(占2%)。棉籽中含有13%的油料,可用于烹饪和煎炸。在提取油料损失2%后,剩余的85%的残饼是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成分。
棉花约占到印度总的纺织纤维消费的2/3。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棉籽是该国第3大国内生产的食用油(仅次于芥末和大豆),且是第二大饲料饼/粕(仅次于大豆)来源。
BT革命
从2000-01年度到2013-14年度期间,印度棉花产量(按皮棉计算)几乎翻了3倍,从1400万包升至3980万包(1包=170公斤)。因此油料和饲料饼的产量也分别接近150万吨和450万吨。
BT科技极大地促进这一发展。从2002年起,印度农户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杂交品种——“BT转基因棉”。随着这种棉花品种在印度棉花播种面积中所占比例高达95%,平均每公顷皮棉的产量增加1倍多,从2000-01年度的278公斤增至2013-14年度的566公斤。
然而涨势并未持续。在2013-14年度以后,棉花的产量和单产均出现下滑,到2022-23年度产量降至3435万包,单产为每公顷447公斤。
不同的棉铃虫
这主要和棉铃虫有关。BT转基因棉携带着一种独特的基因,能够攻击棉铃虫的消化系统,阻止其大规模繁殖,从而仅需少量农药就能有效控制害虫。
然而在2006年,一种罕见的棉铃虫在印度蔓延开来,对BT转基因棉产生抗性,给印度棉花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第2代转基因棉种种植解决这一问题。但经过3年后,新一轮对抗第2代转基因棉的棉铃虫再次出现,第3代转基因抗虫棉也随之出现。不过新的品种未能解决棉铃虫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对BT蛋白产生抗性需大量农药来应对,同时产量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控制虫害
喷洒杀虫剂的传统途径——如丙溴磷、毒死蜱、喹磷、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对棉铃虫幼虫的效果有限。它们以棉铃、花蕾和嫩花为食,影响皮棉质量和产量。
另一种方法是“破坏交配”。
农业部下属的中央杀虫剂委员会和注册委员会已批准2种交配干扰产品——PBKnot和SPLAT——用于控制棉铃虫害。
未来的路
作为小农种植的一种主要作物,棉花种植面积为1250万公顷,其对于印度农业和纺织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尽管BT科技在本世纪的前15年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其带来的产量收益却因新的虫害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虫害威胁也让旁遮普邦等邦的农户不敢种植棉花。
新技术在维持棉花这种纤维、食品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方面必须发挥核心作用。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