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前,纺织、织布工艺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兴起。当地居民种桑养蚕,蚕吐的丝便成为织布的原材料。过去“广纱甲天下”的说法,“广纱”的一处重要产地就是西樵。
千年之后,如今的西樵依然是国内重要的纺织集群地。它拥有超800家纺织企业,2021年其纺织规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14亿元。
这里是95后冯健钊的家乡,他的家族扎根于此,与纺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他记事起,就知道“爷爷用的是手摇织机,父亲置办了一些梭织机,做纺织原料相关的生意”。如今,他接棒成为新一代纺织人,把家族生意带上了数智化的轨道。
推动工厂转型的同时,他个人也经历了一次角色的颠覆。2018年,冯健钊多次拒绝父亲子承父业的建议,毅然进入广告业,立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21年初,历经多番内心挣扎后的冯健钊回到家乡,接手家族纺织生意,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从2018到2021年,冯健钊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作为纺织新人,他如何平衡好老板与行业“小白”的角色?如何推动企业走向数智化?
告别广告业
记者眼前的冯健钊,中等个子,穿着简洁的白色T恤、黑色长裤,正在帮工厂女工调整验机设备,不慌不忙,手法娴熟。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个年轻人对纺织业一窍不通,甚至十分抗拒父亲建议的发展方向,坚持在外闯荡,一度是父亲眼里的“叛逆小子”。
冯健钊带记者参观厂房
大学毕业后,冯健钊在一家化妆品广告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护肤品推广和品牌广告的策划执行。
不过,时间长了,他发现,广告行业节奏很快,钱也不难赚,但写多了文案,总觉得自己浮在半空,不够脚踏实地。他开始思考,下一步目标是什么。继续待在这家公司,继续选择广告业,挑战性对现阶段的自己不够强。
恰在这时,他的父亲打来电话,“我还是希望你慎重考虑下,要不要回家和我一起干。”事实上,冯健钊尚未毕业时,父亲就多次劝他回家帮忙,“现在纺织生意很好做,你也回来试试。”彼时正值2018年,国内纺织市场十分景气,西樵作为中国面料名镇,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这位年轻人,终于在毕业两年后认真思考父亲的提议。2020年底,他结束长时间的纠结,交上写着“我要回去继承家业”的辞职信,离开广州,回到佛山南海区西樵镇,开启人生的又一段征程。
撕下“小白”标签
2021年5月,历经半年筹建,佛山丽特针织厂正式开业了。这家现代化工厂占地2500多平方米,拥有40台织机,主要经营卫衣布生产业务。进入新角色的冯健钊,看着崭新的厂房,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已感受到当“老板”的不易。
佛山丽特针织厂车间
虽出生于纺织家庭,这位95后年轻人实际上对于纺织行业知之甚少。第一次站在织机前,他连开关的位置都找不到;在老纺织人眼中极为简单的手工接纱,他尝试了几十次还是不得要领。这时的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初出茅庐,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怎么办?“脸皮要‘厚’,不耻下问”,冯健钊坦然地表示,这是自己“身经百战”后总结的心得。
他第一次从“厚”脸皮上尝到甜头,是为了解决纱线打结的问题。纱线打结是织机开机的基础,打结打得不好会导致布面不平整。如果中途线头断掉,机器停止运作,所有工序得重来一遍。
“不就是打个结的事?”刚开始,他没觉得难。然而,一打结就断,再试再断,反复多次后,“都有些气馁了”。但厂里的老师傅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个动作,于是他放下老板的“面子”,向老师傅请教。
幸运的是,行业老师傅手把手教冯健钊学会了接纱。“出来创业后,跟很多前辈交流,才发现他们都很乐于分享,所以我慢慢也放开了胆子去请教。”
在业内前辈们一次次的帮助和引导下,这个年轻人快速成长,短短一年多时间,对于处理手下的纺织生意已游刃有余。
冯健钊正在检验设备
在交流过程中,冯健钊不时聊到工厂里的工艺。他坦言,“我现在经验还太浅了,纺织业学问很深,如果说老专家、老前辈们在这个领域掌握了八九成知识,我可能才学了一成不到。”可见严谨已经刻在这个年轻人骨子里。
这位年轻人也十分勤快,对这个一手开办起来的工厂半点不敢懈怠。用他的话来说,“自从工厂开业后,基本是厂在人在。”偶尔觉得烦闷的时候,比如淡季订单量少了,“机器不开动,心里就不踏实。”这个时候,他就一个人到河边,摆上垂钓工具,钓鱼静心。
不过,更多时候,他还是更习惯于“Z世代”的消遣方式,在晚上和好友一起,到茶饮店点上一杯柠檬茶,聊一聊工作,打一局游戏。然后11点前回到家中,为第二天开工养精蓄锐。
拥抱数智化
事实上,开办纺织厂后,冯健钊想的不仅仅是传承,还有革新,这也是95后与传统纺织业融合的奇妙之处。
从广告公司离职时,冯健钊的老板给他传授了“生意经”。其中提到:要学会“变”,紧跟时代潮流,推进业务的转型升级。刚开始他半知不解,转型升级如何实现?直到亲自办厂后,他有点明白了。
2020年以来,“智能制造”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推动纺织产业数智化转型逐渐成为政府、行业等多个层面的共识。
2021年发布的《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应用关键供应技术在纺织行业的深入融合,提升行业的数智化基础能力。随后出台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则专门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推动“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实践的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推广路径。
这个95后年轻人敏锐地感知到,在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实行数智化生产的企业大有可为。
在佛山丽特针织厂筹备过程中,他也多次到同行工厂调研,发现坚持传统生产方式的工厂,往往需要人工统计纺织工人工作量以及计算工资等,工作量繁杂还容易出错,而使用了数智化系统的工厂却无需应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敢于拥抱变化的95后青年,调研后,冯健钊愈发坚定了抛弃传统手工模式,使用智能化系统的决心。
没想到,他的想法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上一辈纺织人用一根“烂笔头”顺顺当当做了几十年生意,对人力的信任已深入骨髓,无法全心信赖高科技产品,“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东西,比什么都可靠”。
不过,冯健钊心意已决,“智能化肯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如果传统行业一成不变,是不会有发展空间的。”
参观车间时,他向记者展示了每台织机上连接的致景科技“飞梭智纺”系统,它能够赋能纱线、织布、染整等多个环节,驱动工厂降本增效。“我们的布料出厂后都有一个二维码,可以看出是哪家工厂生产的,而且这个二维码是从原料环节就有的,是全溯源的。”
他还告诉记者,只要打开手机飞梭智纺APP,就能直观看到织机状态、运行效率,还有一些行业资讯,“举个例子,我可以从手机上看到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如果他的效率比其他人低,我就会去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是否遇到难题。”
冯健钊介绍连接了飞梭智纺系统的织机
可以看出,冯健钊对当初的选择很满意,“减轻了我很多工作量”。如今,他的父亲也不再强求“烂笔头”治厂,甚至与儿子达成了共识,“纺织生产工厂要关照很多细节,如果我们不用高科技系统,会比别人落后一大截。”
事实上,无论是冯健钊这样的新纺织人,还是刻上了纺织烙印的家族,都是当下纺织产业发展的缩影。从手摇纺织机到梭织机,再到连接了智能系统的针织机,古老的纺织业在现代社会焕发着新机。
近两年,“转型就是最大的确定性”已经成为佛山市南海区政企聚焦纺织产业突围达成的共识。在西樵镇,政府层面也树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着力加强政策引导,借助工业互联网推动纺织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对于冯健钊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行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正是大展宏图之时。“纺织市场需求很大,只要我们及时跟上形势,不惧怕革新,给硬件打好底,自己又多吃苦、多学习、多请教,就不用畏惧外界的变化。”
这位95后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始终充满热忱。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