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棉纺织业正值“金三银四”传统旺季,但产业链呈鲜明分化特征,生产端维持高负荷运转,销售端则超季节性放量。市场人士认为,棉花市场上游供应压力将持续存在,棉价仍有悲观预期;未来产业链破局更多聚焦在下游,实实在在的消费提振或将是产业链的“破冰之刃”。
市场正在经历多空力量再平衡
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呈“扩内需、稳循环”与“内需主导型”增长双轮驱动特征,棉花产业在此背景下陷入政策预期升温与供需现实承压的矛盾博弈。宏观经济波动叠加纺织业深度调整,导致棉市库存累积与产能释放双向挤压,阶段性供给过剩格局强化,同时套保盘及期现价差博弈进一步抑制棉价上行,目前市场正经历多空力量再平衡。
近期国际棉花市场呈剧烈波动,ICE美棉期货经历“过山车”行情:3月上旬受中美两国加征关税、美元走强及库存压力拖累,主力合约一度跌至63.24美分/磅的四年低位;随后因出口数据回暖及空头回补推动,郑棉则在外盘带动下震荡上行,但受制于内外价差高企及下游“金三银四”旺季预期不足,反弹动能有限。
关税政策“双刃剑”效应显性化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已深度冲击美棉出口格局。中国对美棉加征15%关税后,进口成本大幅攀升,直接导致2024/25年度中国进口外棉的市场份额加速向巴西、澳大利亚转移。尽管4月12日前装运的美棉可暂时规避高关税,但政策窗口期有限,难以扭转结构性流失趋势。
本年度美棉出口表现持续低迷,出口数据长期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自美棉销售年度启动以来,出口量连续30周落后于往年均值,直至2月中旬国际棉价跌至近5年新低,在价格洼地效应刺激下,东南亚纺织厂集中点价采购,推动签约量快速回升至年度均值。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月6日,2024/25年度美棉累计签约出口量达237.0万吨,完成年度出口预期的98.97%,累计装运量124.3万吨,装运率52.43%。但纵向对比显示,当前年度累计签约量229.6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1.1万吨,较近5年均值大幅减少56.5万吨。
作为出口依存度超80%的农产品,美棉消费市场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美国农业部3月供需报告揭示出供需结构性矛盾:本年度美棉产量同比增51.1万吨,至313.8万吨,创近年新高;然而出口预期仅239.5万吨,不仅为近5年最低水平,其76%的出口消费占比更刷新9年来的历史低位纪录。这种产量扩张与出口疲软的反向走势,凸显出全球棉花市场需求端的持续萎靡。
从出口市场结构分析,中国采购量的大幅萎缩是本年度美棉出口疲软的核心因素。数据显示,2024/25年度中国累计签约进口美棉仅19.3万吨,同比锐减80.70%(去年同期为94.8万吨),在美棉总签约量中占比降至8.15%;实际装运量13.9万吨,同比回落79.12%(去年同期63.7万吨),占总装运量的比重收缩至11.20%。尽管巴基斯坦(+15.1万吨)、越南(+24.3万吨)及土耳其(+16.5万吨)等新兴纺织国家通过产能扩张实现采购量增长,但三国合计55.9万吨的增量仍难以填补中国75.5万吨的采购缺口。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输美纺织品利润率已逼近盈亏平衡线,这种产业链传导效应不仅加剧美棉出口的结构性失衡,更直接导致ICE美棉期货价格在中美互征关税后出现超预期深跌。
从国内棉花进口格局分析,我国棉花进口主要受配额管理制度下的1%定额关税及滑准税政策调控。即便对美棉加征15%进口关税,实质上并未压缩我国棉花进口总量。自2023年度起,随着巴西棉花产能持续释放(2023/24年度产量达336万吨历史新高),美棉已退出我国棉花进口来源国首位。数据显示,2024年9-12月,我国美棉进口量占比收缩至11%,即便其进口规模继续萎缩,对国内棉花供应链的扰动也已边际弱化。
尽管关税壁垒推高了美棉进口成本,但国内纺织产业链展现出显著的供应链弹性。贸易商通过多元化采购策略,已实现从巴西、澳大利亚、西非等产棉区的替代性补充。当前国际市场棉花供需宽松的格局,更为我国纺织厂维持原料稳定供应提供了充足的回旋空间。这种结构性调整充分表明,在中美贸易博弈背景下,我国棉花进口体系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高库存压制棉价运行
春节后北半球新棉逐步完成上市,全球棉花产业进入库存消化周期。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2024/25年度美棉分级检验量已达318.05万吨,其中80.6%的皮棉符合ICE期货交割标准,较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国内方面,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全国棉花公检量达676.03万吨,新疆棉占比98.3%,达664.68万吨,印证本年度中国棉花产量创近10年新高的市场预期。
从市场运行节奏看,中美两国棉花丰产预期自2024年5月便开始发酵,当前实际产量数据与前期预测高度吻合,供应端对期价的影响力已边际递减。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商业库存步入季节性去化通道,截至2月底,国内棉花商业库存环比下降16.63万吨,至551.48万吨,但绝对量仍处历史高位区间。这种高库存现状与下游需求复苏节奏的错配,正是春节后郑棉反弹乏力的核心压制因素。随着市场交易逻辑逐步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验证,棉花市场的价格弹性或将增强。
传统旺季国内市场表现平稳
全国两会闭幕后,“扩大内需”政策进入密集落地期,流动性宽松环境持续提振商品市场情绪。当前纺织行业正值“金三银四”传统旺季,产业链呈鲜明分化特征:生产端维持高负荷运转,新疆头部纱厂开机率保持90%高位,河南、江浙及沿江地区大型企业开机率普遍在70%~90%;销售端则超季节性放量,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以667.6万吨预估产量为基准,全国皮棉累计销售372.5万吨,同比增幅达29.1%(+84.0万吨),较近4年均值增长7.7%(+26.6万吨),销售进度55.80%,同比加快10.1个百分点。
市场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一方面,中低支纱受益于内需回暖订单增量明显,企业成品库存处于低位;另一方面,高支纱需求仍受制于外贸订单疲软,价格传导存在阻滞。尽管当前棉纱价格指数维持21100元/吨平台震荡,但多数企业对旺季延续性持审慎态度反映出产业链中游对需求端回暖的持续性仍存疑虑。这种“高开工、弱补库”的背离格局,实质是企业在政策预期与市场现实之间维持谨慎平衡。
北半球新棉种植全面启动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NCC)最新调查显示,2025/26年度美棉意向种植面积同比锐减14.5%至5801万亩(955.7万英亩),其中,陆地棉、皮马棉分别下降14.4%和23.5%。值得注意的是,USDA2月农业论坛给出更为乐观的预测:全美植棉面积6070万亩(同比-10.6%),受益于弃耕率从54.4%骤降至15.9%,收获面积反而实现1.7%正增长,单产预期62公斤/亩,总产维持318万吨基准。
中国植棉版图呈“西进东退”特征:全国意向面积4436.6万亩(+0.8%),其中,新疆连续3年扩张,2025年植棉意向达4019.3万亩(+1.5%),主要得益于目标价格政策保障和技术成熟优势;长江、黄河流域则分别下降4.3%和6.7%,传统棉区持续萎缩。
气候方面,美国主产区分化明显:西南棉区遭遇持续干旱叠加沙尘暴侵袭,体感温度跌破-6℃,种植进度受阻;中南棉区则延续适宜种植条件。中国新疆当前虽无极端天气,但市场普遍认为,2024年单产峰值(4-9月生长期气候异常有利)难以复制,基于近3年平均单产(新疆154.53公斤/亩、全国143.16公斤/亩)测算,预计2025年度全国产量635.14万吨,其中新疆占比97.8%,达621.1万吨,虽较本年度高位回落,但仍处丰产区间。
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战略呈鲜明双轮驱动特征:一方面通过“扩内需、稳循环”政策对冲潜在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另一方面加速构建“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在此背景下,棉花产业面临特殊市场生态,形成“政策预期向上、现实库存向下”的复杂博弈格局。棉花产业已提前显现供需错配特征,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纺织产业深度调整的叠加作用下,棉市正经历库存累积与产能释放的双向压力,阶段性供给过剩格局持续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年度种植周期开启,北半球主产区天气升水对郑棉的支撑效应逐步显现,而纺织厂原料补库节奏的边际改善正在消化前期订单疲软压力。总体上看,郑棉2505合约13300元/吨是关键支撑位,而2509合约则受益于季节性消费回暖与库存去化提速的双重驱动,中长期价格中枢有望实现稳步上移,但上方空间谨慎看待。(作者单位:格林大华期货 王子健)
分析人士:破局的关键在下游
随着传统纺织业“金三银四”旺季的到来,棉纺市场呈“冷暖交织”的特征。一方面,产业链开机率回升、企业信心有所恢复;另一方面,棉花供应过剩、出口受阻与内需疲软等压力持续发酵,行业自驱力不足的隐忧凸显。
据正信期货农产品分析师陈强介绍,在旺季带动下,当前织厂与布厂开机率均处在阶段性偏高水平,但受制于下游订单增量有限,整体需求表现疲软,产业链开机率均低于往年。钢联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样本纺纱厂开机率录得76.2%,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同比减少6.7个百分点;样本织布厂开机率同样提升至42.1%,环比提升0.6个百分点,同比减少20.2个百分点。
不过在采访中得知,“金三银四”的成色并未像市场预期般火热,旺季特征表现并不明显。长江期货棉纺产业服务中心总经理洪润霞表示,2025年1月数据显示,美国自全球及我国进口的各类纺服均有两位数以上同比增长,我国棉制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回升至16.6%,高于2022-2024年,美国进口商在特朗普就职前“抢进口”或为主要因素,具体影响还要看后续关税政策及消费需求等因素。目前看,“金三银四”表现一般,呈“旺季不旺”特征。
库存方面,华融融达期货棉花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淑娥介绍说,当前纺企棉纱库存处偏低水平,在16.6天,坯布库存在29.2天,处历年偏低水平。现阶段下游纯棉纱市场交投氛围较3月初走淡,下游仅维持刚需补库,叠加部分海外订单逐步转移至东南亚国家,市场心态偏谨慎。
事实上,全国两会政策落地叠加提振消费的各类政策出台,对棉纺织产业将形成有力提振。
在李淑娥看来,多项举措对棉纺织品的消费预期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内需消费尚未完全释放,仍有向上的空间。同时,目前国内棉纺行业面临区域结构的重塑与“内卷式”竞争叠加的双重压力,行业运行承压明显。
“当前国内经济驱动逐渐向消费转移,不过目前看,具体消费补贴等提振政策涉及棉纺产业相对较少,后续有待继续扩大补贴范围,从而给棉纺织产业带来更多信心。”陈强说。
“整体看,提振消费的政策对纺织产业具有一定的利好作用,但对行业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释放。”国联股份产研中心负责人彭博说。
此外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纺织厂行业平均利润偏低,尤其是中小微纺织类企业受下游需求萎缩、环保治理、制造成本偏高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钢联数据显示,当前样本纱厂即期纺纱利润在-800元/吨附近,处往年同期偏低水平,亏损经营带来纱价走低,虽能小幅提振纺织需求,但下游低价补库行为并不活跃,原因仍在终端市场需求恢复缓慢。
李淑娥表示,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压力。中国与中亚的纺织品贸易呈良好势头,在多措并举之下,预计将对消费需求有提振作用。
“目前棉纺织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内卷严重,消费增量有限,利润偏低,难以推动棉价上行。从长远看,远期供应偏宽松概率较大。”洪润霞说。
在彭博看来,由于整体供应过剩,棉价难以出现较大的上涨行情,但下跌空间有限。行业盈利水平预计维持稳定,难以出现较好的增幅。
展望后市,陈强表示,从供应端看,受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支撑,国内新季植棉意向积极,新季棉花仍有丰产预期,对棉价形成压力;需求端看,仍有待国内消费补贴扩大后得以惠及,由此才能推动终端消费增加,带来下游至上游的产业链利润提升;棉纺织品出口则需关注中美关税政策变化,若中美再次达成贸易协定,则利于棉纺织产品的出口,进而提振国内棉纺织产业。
“综合看,上游供应压力将持续存在,棉价仍有悲观预期;未来产业链破局更多聚焦在下游,实实在在的消费提振或将是产业链的‘破冰之刃’。”陈强说。(作者:邬梦雯)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