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棉海“淘金”,50岁的刘玲颇为动容。1998年秋天,她跟着丈夫从老家河南来到新疆沙雅县务工,像那时大多数内地务工人员一样,采摘当季盛开的棉花成了夫妻俩首选致富门路。由于收益不错,二人决定定居下来,此后20年的棉花采摘季从无缺席,而采完今年的棉花,刘玲却将告别棉海……
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新疆每年秋冬都会吸引内地几十万务工人员采摘棉花,疆内非棉花产区的农民也会前来。
“内地和疆内其他地州的采棉工通常会提前联系种棉大户,对接好工钱、吃住、用工保险,然后过来定点采摘,一采就是两三个月,而我们本县市的采棉工,则会瞄准小块棉田,每天采个几亩地,隔天又换去别家。”刘玲解释道,所以他们采叫“定花”,我们采叫“跑花”。
眼下的天山南麓广阔棉田,棉桃吐絮。清晨,在把孙子送进幼儿园后,刘玲驾车在乡路上,电动车行驶得格外缓慢,一是介怀雨后的泥泞,二是因为刘玲在寻找“跑花”的机会。
不一会儿,棉农艾孜孜·艾力木挥手拦下刘玲,二人三言两语商量好工钱后,刘玲从背包里取出帽子和口罩,并把艾孜孜·艾力木准备的布袋系在腰上,走进棉田忙活起来。虽说日头渐大,然而手捏棉桃,棉桃里积下的雨水还是冰凉刺骨,刘玲每摘半个小时便会停下稍做休息,“年纪大了不比过去,手凉还是其次,腰弯久了必须得缓缓,不然第二天痛得难受。”刘玲一边捶腰一边说,这是她决定以后不采棉花的原因之一。
由于妻子身体不适,平日里棉田除草、打药都是艾孜孜·艾力木一个人,而采收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艾孜孜·艾力木说,家里土地较为分散,每年位于县城边上的那10亩地,总要雇几个工人帮忙。这两年大家的就业选择广了,无论是“定花”还是“跑花”都不好招工,年龄大的干不动,年轻人又不愿意来。
“不过庆幸的是,今年12月采棉季结束,我就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我们这儿的纺织企业。企业接管后,未来会实施机器采收,以后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每亩地我能拿到800元的流转费,以后计划外出打工赚钱。”艾孜孜·艾力木说。
沙雅县农业局局长杨宁介绍,近年来,全县致力推动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积极与本地纺织加工企业合作,流转零散土地,推广实施机器种植、采摘棉花,打造种、采、收、加工全产业链,“预计明年全县棉花机采面积达100万亩,占棉花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到那时需要的采棉工就更少了。”
对于即将放下手中捧了20年的“饭碗”,刘玲有些不舍,但也欣然接受。曾经的西出阳关、定居天山之南,曾经的风吹日晒、无数次弯腰采摘……“是生存,也是情怀。”刘玲感慨,最主要的是,我们这些边疆“跑花”如今也有新机遇。
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天山南北层林尽染的胡杨走出“深闺”,吸引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胡杨林密集的南疆。不久前沙雅县举办胡杨节,短短几天,便有5.4万人次游客畅游观赏。
“县里好多酒店都爆满,大街上总能听到各地乡音,借助旅游热,我们身边许多人都做起小生意,或卖纪念品,或办农家乐。”刘玲说,丈夫这两天正忙着寻找门面,二人也准备开个小商铺,售卖小吃饮料,给在外地打工的儿女减轻点负担。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采了80公斤棉花的刘玲从艾孜孜·艾力木手里接过酬劳:160元钱和一张热乎的馕。她随后开心地与棉花堆合照,准备把劳动成果上传网络。在结束这小小的仪式后,她跨上电动车,赶去幼儿园接孙子,身影逐渐消失于黄昏。
标题:新疆“跑花”大妈的最后一个采棉季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