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在江西余干县九龙镇瓜畲村,薄雾尚未散去,32岁的李芳琴在鸡鸣声中早早起床,为准备上学的儿子做早饭。
10月16日,游客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和旅游扶贫项目点参观。该项目的实施,使当地1.35万白裤瑶胞告别深山,住进“乡村别墅”。白裤瑶族作为瑶族的一支,聚居于黔桂交界深山,总人口约3万人。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以其古朴、原始的特点,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吃完早饭,把家里的杂活忙完了,李芳琴关上大门,匆匆赶往离家不远的“服装厂”去做工。
服装厂是瓜畲村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约200平方米的服装生产车间,摆放着二十多台电动缝纫机,还有一堆堆原料布匹和加工完成的棉衣。
李芳琴赶到时,十几位同事已经在工厂开始忙碌。女工们把布匹拼在一起,塞入缝纫机的针尖下,轻踏右脚,机器启动。
现年60岁的女工陈洁英将成衣收至一旁,用剪刀仔细地剪去衣服上的各种线头,然后将衣服整齐地堆叠在一起。
缝纫衣服是一件精细活,女工们很快进入状态,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道工序。车间内只听到频繁启停的电机声和布匹在平台上滑过的摩擦声。
当时针指到上午11点时,李芳琴停下手中的活,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肩颈和手臂,返回家中给儿子做中饭。
女工们陆续回家做饭,午后再回来继续开工。
工厂负责人王田英告诉记者,目前约有40多位女工在车间做事,女工们大多是留守妇女,她们上班时间自由,拿计件工资,在家门口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在村民眼中,王田英是位能人,她十年前在福建、广东务工,非常熟悉服装厂生产流程,随后她与服装厂签订代加工协议,工厂提供服装图纸样板,并将布匹托运到江西,王田英组织女工在车间进行生产,制成成衣后再托运回工厂。
“女工们有空就来做事,每天可以赚到80至100元。”王田英说,把服装生产车间开设在家门口,方便大家工作和生活,也让大家能赚钱补贴家用。
在车间工作的女工们年龄大多为三十至五十岁,来自九龙镇瓜畲村以及周边新墩村、九街村和徐家村,其中有26人为贫困户。
“缝纫成衣的平车工每月可赚到2000至3000元,剪线头的杂工每月赚1000多元,大家多劳多得,白天和晚上都可以上班。”王田英说。
44岁的贫困户阮水娇,公公婆婆已经80多岁且都患有疾病,四个小孩都在上学,家里收入微薄。为补贴家用减轻负担,阮水娇已经在车间工作5年,现在每月拿到近四千元。
王田英的服装生产车间吸引周边大量农村留守妇女的关注,也受到当地九龙镇党委政府的重视,目前她的生产车间被评为余干县扶贫生产车间。
“一个小型服装生产车间,带动26户贫困户,每年为贫困户发放近80万元工资,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九龙镇党委书记刘增红表示,目前这个扶贫车间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样板。
原标题:江西农村扶贫见闻:家门口的服装加工厂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