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售棉花秸秆的货车驶入昌吉市天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秸秆加工厂厂区,这些秸秆将被加工成育苗基料等产品。
青贮机将秸秆粉碎变成牛羊的“口粮”,还田机把秸秆切成厘米级碎屑深翻入土化作“土壤营养餐”……在日前举办的昌吉市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演示观摩培训会上,棉秆“变身”为饲料、肥料,价值倍增。
在昌吉州,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践,恰恰是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生动体现。它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末端的简单利用,而是延伸至生产、加工、环保等全流程,“变身”为肥料、饲料、能源资源,甚至成为工业原料,最终形成了一条崭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今年我种的50亩棉花,长势特别好,亩产510公斤,每亩纯收入400元。”昌吉市三工镇二工村种植户蒋文刚说,他连续3年将秸秆还田,土地变得更加肥沃,棉花不仅增产,亩均还节省肥料费35元。
“我们合作社有5台秸秆回收机,每年可回收秸秆约3万吨。”新疆睿鑫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李先锋介绍,“单是每年的秸秆收割服务费就有400万元。”
昌吉市天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秸秆加工厂堆积如山的秸秆经过干燥、粉碎、搅拌、膨化、包装等多道工序,变为育苗基料、牛羊颗粒饲料和生物质燃料块。该公司总经理杨永清介绍:“今年,公司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已签订10万亩秸秆收购协议,预计年收储秸秆2万余吨。加工的各类产品销往深圳、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年均销售收入可达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500万元。”
去年,昌吉州产生358.97万吨农作物秸秆,9成以上的秸秆都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路径转化为高值化产品。如今,全州已培育20余家市场主体,建成20个收储运站点,形成年处理50万吨秸秆的能力;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