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千年极寒”的说法引来争议一片,但是纺织品价格蹦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内衣鞋袜到秋冬服饰,从被褥床单到沙发窗帘,1种“疯涨病”开始在所有与“纺织”这2字有关联的领域中蔓延。逐渐地,追根溯源的眼光盯上棉产区,似乎那里隐藏着这场“群体涨价症候群”的罪魁祸首。
的确,籽棉收购价已经从2009年的不到2元/斤,一路涨到现在的6.2元/斤,甚至更高;皮棉价格也从2009年的10000元/吨的便宜货,摇身变成25000元/吨的紧俏物资,但是当连日探访省内多处主要棉产区后发现,本轮涨价的真正源动力似乎藏在更深处……
虽然“上青天”的光环早已经暗淡,但是纺织产业无疑仍然是青岛产业结构中的重要1环,近800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加上无数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每年创造着以百亿计算的产业价值。然而2010年的寒风却过早地吹袭着青岛的纺织行业,首先出现不良反应的,是中小型企业,紧接着大型棉纺厂也出现“重感冒”。
“箱底货”卖得比新款火
10月19日走进市南区爱购广场时,这里已经是“寒意袭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较,2010年新款秋冬季服装出现集体性涨价,而且上涨幅度也大得惊人。
“以前10月是秋装卖得最好的时候,2010年销量明显不如2009年。”在爱购专营休闲服饰的崔小姐说,2010年她所代理的千依、世林等几款服装品牌都出现涨价的情况,而且涨幅都接近20%,如此巨大的涨幅,不光是消费者无法接受,就连她本人也很难接受,“现在物价一直在涨,要是涨得少点,大家还觉不出什么来,可涨得这么多,消费者就不买账了。”其实崔小姐也是一肚子苦水,这次涨价并非是代理商或个别品牌的偶然行为,而是由原材料引起的行业性调价,其幅度与规模在服装行业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此,爱购广场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10年的秋冬季服装涨价主要还是厂家提价,商家随之水涨船高,而且规模不仅局限于个别品牌或种类,“现在不少商家甚至拿出一些旧款的秋冬季服装来卖,而且销售情况还不错,就是因为2010年的秋冬装进价太高了,就算是要卖,零售商也不得不摊薄利润。”
这场“千年极寒”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服装行业也并非受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跟棉花挂钩更为密切的家纺行业情况更让人担忧。在水清沟的一家床上用品加工店,一幅宽1.5米长2米的单层大红床单,现在的包料加工价格已经涨到150元。“你要是觉得贵,就自己买料子来做,我保证我的手工费跟2009年相比,一点也没有涨。”店老板邓先生告诉记者,这幅大红床单所用的布料,2010年售价已经达到每米35元,而2009年一模一样的布料每米只要16元。正是因为布料的翻番涨价,使得邓老板的生意难做了许多,“我现在一般不接包料的活儿,一方面是价格太高让人觉得我黑,另一方面是,不想把手头的存料用完了。”邓老板说,现在的布料已经不是1天1个价,甚至上下午就会变一变,他并不想在这个时候进料,生怕进贵砸在手里。
中小型服装厂遭遇“布寒”
正是因为布料的涨价,青岛森山服饰公司的崔宪哲不得不减少了产量。作为设在城阳区的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崔宪哲前几年刚刚从纯粹外贸加工型企业,转型为内销型服装企业,也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对于2010年的布料涨价,崔宪哲表示,比2008年的经济危机还让他感到恐怖。“2008年经济危机虽然说不景气,但我的厂子始终没有停顿生产,接到的国外订单是少了,但做一单就赚一单的钱,可2010年我是做一单赔一单。”崔宪哲告诉记者,青岛地区的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主要还是依靠南方布料的支持,本地生产的成品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于原材料的定价毫无发言权,只能逆来顺受。“2010年的布料价格涨得太吓人了,很多加工厂已经不开发新款,而是拿库存的布料继续生产2009年的旧款服装维持,有的干脆让工人轮班生产,更严重的甚至停产歇业。”崔宪哲说,对于原料涨价,服装加工厂承担了缓冲带的作用,因此所承受的价格压力,远大于零售终端,日子更不好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