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综合信息>正文

柯桥镇的痛苦——全球纺织品之都调查:钱荒下小额信贷突繁荣

                     

  一边是泛滥的流动性堆出一个个资产泡沫,一边是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因为缺血而在痛苦地呻吟;

  一边是银行的传统资金大动脉被牢牢掐着,一边是数目并不算小的资金秘密进行着“体外循环”;  

  这是怎样一场关于钱的乱象?又将如何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  

  缺钱,缺钱,缺钱。  

  从年初开始,石波就发现钱少了。  

  石波是位明星私募基金经理,过去人们总是追着给他钱,请他打理投资。2011年,他感慨说,股市上的那点回报失去了吸引力,基金的募集越来越难。  

  当货币政策的主动脉被牢牢掐住,从银行到企业,从投资者到各级政府,一觉从前两年遍地资金的美梦中醒来,各行各业都感到一阵阵窒息的绝望。  

  但诡异的是,大批的钱,却正在传统的融资渠道之外扭曲地流动着。  
  深圳街头的民间借贷广告。许多中小企业感到,现在比金融海啸时还艰难。  

  钱的诡异变化  

  在这条资金通道上,募集来的钱,与“贷”出去的钱,很多时候都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进行“体外循环”

  老百姓的钱,正在发生着一场诡异的变化,从股市、楼市、银行存款,变成银行的理财产品。  

  2011年4月份,存款大搬家,减少了4678亿。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07年的3万多亿元降至目前的2.3万亿元。此外,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只有1270亿元,阳光私募1000亿元。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专栏)观察到,老百姓的钱正从证券市场回到银行,纷纷变成了理财产品。  

  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仅在4000亿元左右,今年则达7万亿,翻了17.5倍。仅仅是今年前5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就吸金5万多亿元。据金融界网站发布的理财产品报告显示。截至6月初,今年以来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5228只,最近每个月都突破1000只。  

  理财产品为什么突然繁荣?因为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饥渴地缺钱。  

  6月14日,货币政策再次紧缩,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存款准备金率调上历史新高。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21.5%----这意味着100元的存款,商业银行只能贷出78.5元。

  一批又一批资金被强制冻结,而且银监会对银行实行严格的存贷比考核,使得银行正面临一场普遍的“钱荒”,不得不展开存款拉锯战。“银行从来没这么紧过,每到月末,我们这里的18家银行行长就开始PK,拉存款。马上会考核得更严,要看月度日均存贷比,行长越来越难当。”说话的是浙江省绍兴县金融办主任陈文荣,“企业存1000万,银行就会有5?8万的存款利息返现。”“高息揽储”让账上有点闲钱的老板们开始了“银行一日游”,小储户们则根据存入金额的不同,分别拿到银行鸡蛋和食用油等不同档次的实物回馈。

  但是,负利率让存款变得毫无吸引力,新的秘密就在于理财产品,后者的收益率远高于存款。比如,民生银行一年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攀至6.2%,而另一股份制银行32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也高达4.35%。

  对于已经没多少钱来放贷的银行来说,这些理财产品,成了为实体经济项目“输血”的一条最新通道,通常的路径是:信托公司为某一个项目募集信托,银行将这个信托产品做成理财产品向公众发放,募集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中的这个项目。

  有时候,银行还会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更直接地放钱:将从某处找到的钱直接定向地投向某个项目。

  不过,在这条资金通道上,募集来的钱,与“贷”出去的钱,都并不进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是在其体外循环。

  为了让理财产品募集的钱能进入“表内”,以满足银监会对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许多银行想出了一个小“花招”:为了应对月末的存贷比检查,市面上许多理财产品都是在月末开始募集,但下个月初才正式启动,在启动之前募集到的钱都以存款形式进入“表内”。

  柯桥镇的痛苦  

  这两样票据融资,同样都在银行的“体外”。  

  “实体企业很麻烦,基本上已经无法获得生存发展所需的资金供给。”陈文荣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道,“能够弄到钱的企业融资成本也增加了50%。”  

  被誉为全球纺织品之都的小小绍兴县,工业产值是全国百强县的第五位,“在迪拜,巴黎的采购商人不知道上海,也不知道北京,却都认识绍兴柯桥。”  

  在这里,民营企业一家挨着一家,这个小镇也因此成为银行必争之地,一个柯桥镇就密布着大大小小18家商业银行。  

  但现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地方正在经历着2003年以来最为严峻的痛苦,因为很难贷到钱了。“没有金融海啸,可是企业的感觉比金融海啸时更困难。”陈文荣说。  

  随着资金的日益紧缺,一个没有悬念的伴生事实就是资金价格的节节攀升,银行为了吸收存款付出更高的成本,而这些成本转手又被转嫁到企业身上。  

  一般而言,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业内平均的资金费用为一年内保证日均存款在1亿元的,营销成本约十几万元,即不到2%;,但目前,多家银行的资金费用已升高至5%-6%l;。有的银行甚至高至1%,比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倍。

  根据银行内部收益模型,有股份制银行为1亿元以上存款开出的奖金和内部收益合计达10%。

  即使贷款价格贵得惊人----贷款利率至少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而且往往有各种名目的中间费用,仍有相当多的企业贷不到款。一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很多银行已经没有贷款额度,除非你和银行关系很“铁”,而且银行有回款进来,否则很难贷到款。  

  “在企业有银行的贷款授信额度,但银行没有贷款规模的情况下,只能利用国内信用证和承兑汇票了,可以缓解企业的短期融资难问题。”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无锡分行行长告诉记者。  

  从前,国内信用证只是一种结算工具,但在资金短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它作为融资工具。  

  所谓信用证业务,是指开证银行依照申请企业(购货方)的申请向受益人(销货方)开出的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的单据支付款项的书面承诺。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上,属于表外业务,对开立信用证的银行而言并不占用信贷规模。  

  对于购货方来说,利用国内信用证来解决资金问题,其成本并不大。假设一企业开具一张金额为1000万元、期限为3个月的国内信用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为3万元。

  而同样属于银行表外业务的银行承兑汇票,则被更广泛地使用。  

  承兑汇票,通俗的理解,就是“购货方”向“销货方”开具一张支票,“销货方”凭支票到银行领取货款。与国内信用证一样,它的最长期限也是6个月,提前支取也需要向银行贴息。  

  据了解,浙江的贴现率已经由去年年末的3%升至当前的8%;。和信用证不同的是,银行承兑汇票所需要的保证金比例,通常会高于国内信用证。  

  记者询问了从内蒙到浙江的多家商业银行,目前国内信用证的保证金比例在10%左右,而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浮动较大,一般需要50%左右的保证金,部分银行对一些资信稍微差一些的企业,要求保证金比例甚至为100%。同样是1000万元的“融资”,开信用证,只需要在银行存入100万元的保证金,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一般需要500万元左右。  

  折腾了一圈,企业直接拿到的并不是现金,而是承兑汇票或者信用证。  

  而这两样票据融资,同样都在银行的“体外”。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