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企业代工末路
全球性的代工产业链从欧美传递到亚洲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再经过中国(及台湾)这30年来的接力,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正在“向右走”,那么,这些必然存在的全球代工业务,在下一个经济发展时期将由印度、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南美等低成本地区再度转接“向左走”。这是全球代工链条利益分配的宿命! 那么,珠三角、长三角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在苦苦挣扎的代工企业以及正在走出代工苦海的民营企业,未来该怎么走?在国企掌控绝大部分资源和市场的当前,这些代工企业的出路何在? 一位不愿具名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专家向《法人》记者表示,从长远来看,代工企业可利用他们现有的专业制造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眼光向内也向外,走品牌创新之路,进入国内和海外两个消费市场。“这条路虽不好走,但再没有更好的出路了。”该专家表示,若仅靠自身的努力,缺少资源甚至话语权的代工企业很难走好品牌之路,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下,政府或更应该承担起代工企业引路人或合伙人的角色,同舟共济转型升级。 著名金融学家郎咸平去年曾把全球产业链做了“6+1”的理论描述。他认为,国际品牌常把软环节“6”(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将硬环节“1”(加工制造)放在低成本国家。中国代工企业的出路,就在这个“6”里,做上游厂商,成为品牌拥有者。可口可乐前总裁道格拉斯曾说,如果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的厂房被一把大火烧光,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还在,一夜之间它会让所有的厂房在废墟上拔地而起。道格拉斯道出了企业发展品牌的源动力,而欧美日韩品牌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做品牌始终是一个终极方向。 同样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曾经也从加工做起,逐步做大并自创品牌、建立消费渠道的运动休闲品牌企业,如安踏、特步、匹克、鸿星尔克等,紧紧抓住中国消费市场,虽在代工领域没有更大斩获,但这些品牌在国内消费市场已获得了自己的忠实拥趸。浙江美特斯邦威一开始就绕过代工路径,通过“虚拟经营模式”成为时尚潮流服饰品牌。从代工起步的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奥康一直实践着OEM和品牌经营的双路径。2003年,奥康通过代工升级成为意大利GEOX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奥康的品牌产品进入GEOX的全球销售网络。2008年1月,奥康与意大利知名度和美誉度排名第一的VALLEVERDE品牌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其全球2300家专卖店的品牌营销全部由奥康负责运作,奥康的产品也顺利进入这个巨大的销售网络。奥康拿下VALLEVERDE其实并非一日之功,在早年,奥康一直是VALLEVERDE的代工厂,后来奥康力主成为其中国区代理,将VALLEVERDE品牌与奥康自主品牌双剑合璧联合发展,最终取得VALLEVERDE的信任,进入“微笑曲线”的最高价值部分——品牌经营。这种合作模式不是单纯的代加工,也不是大吃小或小吃大,而是双方品牌、渠道、技术共享层面的战略合作。 对于中国这些走得早、转型较为成功的代工企业,上述专家表示值得珠三角、长三角的中小代工企业学习借鉴。在不同的产业和产品品类市场,都可以创建和产生知名品牌和百年品牌。“如果有机会能够借助政府政策或资源的力量而出位,代工企业更应该抓住机会不要错过,借力升级,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获得一张通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