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综合信息>正文

金融海啸引港企心态变化

                     

  有一点非常肯定。广东方面有关“双转移”和“腾笼换鸟”的政策一开始就被港商“误读”了。

  2007年底,广东省十届二次全会上,广东明确提出“双转移”,即产业与劳动力转移。用省长黄华华的话说就是,推动“双转移”事关全省发展大局。

  “开始确实非常抵触。”梁伟浩毫不隐瞒2008年初时的对立情绪。“对政策还不了解,同时也很反感,觉得三十年前我们千辛万苦地来,现在要把我们赶出去,好多港商有这个感觉。”

  梁世华也承认,甚至有很多港商根本未明白“双转移”中产业转移指的是从珠三角转移到广东省内东西北地区,却简单理解为“搬迁、执笠(关闭)”。

  在对“腾笼换鸟”简单理解的基础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招商引资大军亦陆续南下,意图抢抓“被腾出来的鸟”。这种大潮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高峰。不少省的招商引资队伍均由书记、省长带队。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负责人李晶2008年初就曾眼睁睁看着一家十万人的制鞋工厂从珠三角被“挖”走。

  各种因素叠加使反对声音在2008年11月时到达极致。当月中旬,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指出,政府决不能去干市场经济不允许干的事情,不能去救落后的生产力。

  对于“不救落后生产力”的说法,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在一周内立即表示出强烈反对。针对香港有关人士的反对声音,亦有不少专家建议,港企不要自贴标签,成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言人。

  时隔大半年,当记者上周前往香港重访刘展灏时,他对“扩笼壮鸟”的提法表示了认同。

  这种态度的明显转变,发生在金融危机后内地政府密集出台的诸多扶持措施之后。

  “去年8月份来料加工企业可以原地不停产转型开始,我们就感觉到,内地政府是在真心帮助企业。到了10月份,扶持政策越来越多,企业感到政府是真的想帮助我们企业渡过难关,也感到政府有诚意把转型方案做好。”梁伟浩说。

  可见,一场金融海啸反使“剩者”获得了以往从来不可能那么宽松的政策环境。“现在企业经营困难,政府可以减的减,可以免的免。”梁伟浩粗粗计算,每家东莞企业因而每年可节省开支费用约4%。

  梁世华则更看重广东与港商的主动沟通。梁世华说,政策的传导有一个过程。在他看来,今年以来广东在香港开了多场政策宣讲会,是企业理解并接受政策的主要诱因之一。

  除了“对话”的形式外,梁世华甚至提到了表达技巧的问题。“比如某些字眼的选择,港商会抵触‘腾龙换鸟’,但对‘扩笼壮鸟’就不会。”广东省高层显然也觉察到这一点。从去年10月份之后,汪洋在多个场合强调,广东把就地转型和异地转移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两种最主要途径来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既要“腾笼换鸟”,又要“扩笼壮鸟”、“筑笼引鸟”。

  被误读的“腾笼换鸟”政策在粤港反复沟通中融冰。上个月末,汪洋在广州会见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后达成共识,认为30年前香港把制造业中劳动密集终端部分转移到珠三角,拉动了珠三角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香港的繁荣与转型,下一步要深化粤港合作,从制造业的“前店后厂”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前店后厂”。

   港商不愿做“落后生产力”代言人

  对于广东方面尊重市场规律“不救落后生产力”的做法,大部分香港商界主流精英是认可的。

  经历过多次经济调整周期的刘展灏认为合理的市场周期可以优胜劣汰。事实上,金融海啸最猛烈的日子过去后,原来十家工厂分享一张订单如今可能只剩六家“独享”,这让梁伟浩这类有实力的工厂反而加起班来。

  对此,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尹德胜建议,广东省政府不妨因势利导,在继续协助部分企业到粤北、粤西、粤东“安家落户”的同时,也可通过鼓励性措施促进珠三角厂商实现在价值链上的自我提升,收取“换鸟无须腾笼”之效。

  其实,汪洋2008年10月时就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上说过,对于珠三角来说,尤其要通过开展自主创新,在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中,内生发展出一些高端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笼换鸟”,或者叫“扩笼壮鸟”,借此,也可以避免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空心化的倾向。由此广东的转型升级路径更为明确地分为两条路径:就地转型和异地转移。

  港企的就地转型升级,令人刮目相看。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