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40%中小企陷半停工状态 一季度增长仅2.5%
早在2007年底做调研的时候,周德文已经发现:温州中小企业已经有20%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而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客气的说法”。 当时,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后,温州有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着手开展2008 年一季度全市行业发展情况调研。那次调研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以我市各重点乡镇为单位,倒闭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最高为12%,最低5%,并非之前盛传的‘20%倒闭’。” 周德文认为,这个统计结果,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的观点,也说明温州市不少中小企业目前确实面临危机。 “温州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金融危机之所以给温州的制造业造成这么大冲击,主要是因为温州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这是现在制造业危机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只是外因,促使这些矛盾暴露出来而已。” 在他看来,温州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真正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连10%都不到。中小企业的轻工产品本身毛利只有5%左右,由于劳动合同法出台、利率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现在企业的利率空间已经很小,以至几乎没有,这就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温州的企业一直靠低成本、低价格产品进行量的扩张,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经常碰到反倾销。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很多反倾销指责都是针对温州的。 “我们创造了100%的利润,但是自己只拿到5%,其余95%都被国外代理商、品牌的拥有者占有了,因为他们拥有定价权,拥有销售渠道。所以不要说没有市场需求,就是有需求,很多企业也难以维持生存。” 周德文说,必须要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够与时俱进。 在周德文看来,温州经济的问题主要是温州企业的问题,但又不止于此。由于温州资源稀缺,投资成本过高,加之软环境较差,很多本地企业在做大后纷纷外迁,而迁离温州的除了企业本身,无疑还有它们创造的GDP。 只出不入的困境 周德文每年要接待200多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考察团,而这些考察团大都希望能从温州带走几家企业。 本刊记者在温州采访期间,以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为团长的省政府经贸代表团正在温州火热招商。 “这一次,辽宁省的力度确实比较大。”周德文说,今年已经有几百批次的外来招商引资的代表团到温州来招商了。他所在的协会相当部分的精力用于接待。 温州人会经营、懂市场,在市场经济里跌打滚爬多年,有很好的创业精神,因此很受外地欢迎。 “我们的数据是平均每年有约2000家温州的企业外迁。” 然而,这样大量的外迁对温州长期的发展显然很不利。周德文担心,时间长了会造成温州的空心化。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正在外迁的企业包括竞争力不强的小企业、新兴产业,还有传统制造业中规模较大企业。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间,包括正泰、德力西、美特斯邦威等在内的一批温州本土企业总部实际上已经迁往上海,希望借此为品牌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而一些小企业则成批转向了生产成本较低的内地城市,以便维持本来就不丰厚的利润。 “温州有‘三少一差’,土地少、国家投资少、可利用资源少,外加交通条件差。”这是周德文眼中温州的劣势,他说,“虽然三十年来温州积累了可观的资金,而且也有市场经验了,但是土地匮乏、资源匮乏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