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
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11.2%。
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在提高,但央行不久前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却显示,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当季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19.9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那么“居民收入”和“居民收入感受”究竟差在哪里?
私企职工和个体户未纳入统计
目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但未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私企职工和个体户恰恰是人数众多、收入较低的群体。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曾坦言,“目前城镇私企从业人员达6000多万人,大约相当于现在劳动统计报表制度已统计全部城镇单位人员的一半,相当于已统计的城镇企业人员的3/4”;“私企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往往较低,部分地区只相当于统计平均工资的60%左右。”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私企受到的影响最为鲜明。以民营经济占比高达80.9%的温州市为例。2008年年末,对2.5万多家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29%的企业开工不足,属于半停工状态;10%的企业完全停工,两项相加近40%。今年一季度,温州GDP增长率仅2.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14638元的平均工资没有反映出这些企业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
“平均数”计算方式不科学
目前,平均工资是工资总额除以总人数得出的,即算术平均数。而在同样计算中,算术平均数值会比中位数值(群体中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高,中位数值会比众数值高(群体中最常出现的数据)。
数据显示,上半年,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平均工资3060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而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平均工资最低,分别为9885元、10349元和1166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5%、70.7%和79.7%。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比达3.1:1。
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式下,小部分高收入群体拉动了平均工资上涨。对此,冯乃林表示:“除了平均数,如果我们能够发布工资水平中位数’或者工资水平众数’,可能更容易被公众理解,但按照目前程序,每个企业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将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报上来的。目前的条件不允许我们计算这两个指标,所以只能用算术平均数。”
扣除额偏多实发额偏少
目前,工资总额即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都算做工资。
冯乃林指出,“在现阶段,许多单位发的各种奖金、津贴和补贴占了较大比重,因此计算平均工资时采用的工资总额,与大家经常理解的工资即基本工资’或合同工资’有一定差距。工资总额统计不完全是工资单上的实发工资’”。
此外,工资总额统计的是税前工资,包括个人要交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保金,而社保金扣除额一般以当地前一年平均工资为基数,前一年统计出的平均工资高,也导致今年的扣除额偏多而实发额偏少。加之上半年房价飙升、通胀预期加剧,居民收入感受不乐观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