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综合信息>正文

信贷促进结构调整 支持经济薄弱环节

                     

  7月8日傍晚,央行一改惯例,提前发布快讯称,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该数据的公布意味着今年上半年累计信贷投放量已接近7.4万亿元。与此同时,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加大了回笼资金力度,进而引发了人们对货币政策走向的猜测。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央行最近在公开市场中的举措仅仅是微调,并非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保增长”的利器,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将是不二的选择。

  经济向好势头频现危机不利影响未减

  记者注意到,除了此前公布的一系列不断向好的宏观经济数据外,海关总署上周最新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外贸形势进一步显现好转迹象。6月份,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降幅比今年前5个月累计同比降幅分别减少7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和14.8个百分点环比来看,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11.2%,出口增长7.5%,进口增长15.6%。

  兴业证券分析师乐观地表示,进出口进一步向好的趋势或已形成。如果剔除美元计价等因素,真实的进出口回升发生更早。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反映出口订单状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已连升7个月。

  当然,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过去的连续5个周末在各地调研中都不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丰富和完善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信贷风险亟须防范贷款增长需要合理

  但是,在管理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的同时,商业银行季度末贷款“冲规模”现象在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投放中表现尤为明显,监管部门为此作出了数次风险提示。前不久,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就强调贷款发放必须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防止出现月末、季末“冲规模”现象。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贷款增量创出1.89万亿元的历史新高,6月份,贷款增量达1.53万亿元。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认为,如果贷款和货币继续按此速度增长,将导致难以控制的通胀、坏账和资产泡沫等风险。

  实际上,6月底,3个月期央票利率已有所上升,进入7月,央行先是通过正回购回笼资金1700亿元,随后又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锁定资金。但马骏认为,仅仅采用多发央票、窗口指导、风险指引等措施,很难达到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度扩张的效果。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更表示,过量的信贷资金如果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囤积在资产市场或者趴在银行账户中,很可能带来通胀和不良贷款的恶果。

  农业银行分析师李刚博士认为,当前信贷政策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目前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上,不仅信贷集中度很高,地方政府担保项目较多,而且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信贷期限结构不尽合理,因此不可避免地给银行体系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实体经济还不够活跃,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仍需要资金支持,一旦信贷政策调头,除了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外,还会令市场预期发生改变,动摇市场信心。所以,管理层现在很难改变信贷政策方向也是形势所迫。

  宏观政策方向不变结构调整需要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保增长和调结构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结构调整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事实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在研究部署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时指出,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努力发展消费信贷,支持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业内专家指出,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孤立地理解为不停地放贷款,为了使货币政策最终作用于经济活动,必须透过对中间目标的调节,保持货币政策的弹性,比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干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这些中间变量,调高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显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信贷的节奏、力度、重点是没有疑问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解决经济复苏的动力切换问题。

  同时,信贷投放结构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