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综合信息>正文

中国经济回暖调查:真正挑战来自增长模式转换

                     

   货币推手助涨股市楼市

  较之实体经济的低迷,股市和楼市出现的积极变化,则被解读为中国经济回暖的重要信号。

  今年前7个月,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85%,突破3000点,成为全球涨幅最大的股市之一。刚从寒冬中熬过来的房地产开发商稍微松了口气,一度低迷的商品房成交量也在今年三、四月间出现“小阳春”,6月,在北京、上海等地又开始出现新“地王”。

  不过,标志着股市和楼市真正回暖的一些指标,表现则不如人意。

  在这一轮股市上涨中,格力空调、上海宝钢等一些制造类股票涨幅微小。领涨的大都是金融股和地产股等大盘股。截至2009年4月8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过半,有889家上市公司发布2008年报,整体业绩下滑大局已定。

  房地产新建项目的开工量持续下滑,则表明当下的商品房销量回升,其实是开发商在消化去年滞销的存量房。向来精明的外商投资者也不看好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季度QFII大幅减仓房地产个股,房地产股票减持数目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

  种种迹象表明,银行资金在推动股市和楼市回暖中作用巨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出席今年6月的一次金融论坛时说,银行贷款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股市和楼市,但他没有明确具体的资金数额。

  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本服务于一项政府目标——2009年经济增长8%。

  自去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一场庞大的“中国式救援”活动就拉开大幕。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主导之下,政府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国企和地方政府被普遍认为是最大受益者,由此导致地方投资出现井喷。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更加配合了这一计划的落实。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评论员吴铮认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速度超过GDP增长的潜力,资金就会流向投机,制造资产价格泡沫,而非刺激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6月底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也在提示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大规模注资和经济刺激计划,导致货币天量增发和财政赤字大幅上升,从中长期看,有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的压力。

  增长的真实挑战

  着重于短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式救援”,仍然难以破解中国经济长期面临的困局——内外结构双重失衡,即国内产能过剩和内部、外部需求不足同时并存。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谭雅玲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些造成经济衰退的因素,很难在政府的短期“4万亿投资计划”中得到纠正。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在水泥业初露端倪。6月份,四川省的水泥价格下跌了四分之一。这是因为,在今年前半年,在地震灾后重建和“4万亿投资计划”基建项目的刺激下,四川新增了30多家水泥厂,水泥产能扩张了一倍以上,厂家因此降价竞争。

  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许小年认为,中国原有的投资本来就已经造成产能过剩,加上这一轮的投资,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中国长期占据了钢铁、冰箱、彩电、个人电脑等多项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此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依靠美国“过度消费”来消化。但是,世界银行驻北京经济学家刘易斯说,由于全球经济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保持疲软,一些制造领域的部分产能可能永远不会完全利用起来,可能必须被削减掉。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表示,政府在政策上要避免过度刺激,对最近信贷扩张过猛的问题应有所遏制,过度的信贷泛滥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的膨胀,同时,延缓经济的正常调整。

  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依然来自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曾表示,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不得不面临三方面因素的变化。一是低成本优势可能告一段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未来15年基本转移完毕,从而对加工贸易方式产生严重影响;二是面临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转移的巨大挑战;三是面临着从外向型经济战略向国际化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出席今年6月底的一次金融论坛时以学者身份说,中国经济最早将在2011年迎来复苏。他认为,“首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消费内需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