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已获批 地方自主权扩大
全国范围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有序推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五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截至目前,除中央批准四川因地震灾情适当推迟上报改革方案外,全国30个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获中央批准,正在组织实施。 这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央为地方因地制宜改革预留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具体形式、名称、排序等,中央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给地方自主权最大的一次。 大交通大农业大水务大文化…… 大厅局模式频亮相 一件事情一个部门负责 中央编办副主任吴知论说,这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央精神是,既坚持原则性,又强调灵活性;在中央确定的限额内,需要统一设置的机构应当上下对口,其他机构则可根据当地需要,因地制宜设置。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比,“有同,也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 细细研究已公布的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记者发现,每个省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大厅局模式”,包括大农业、大水务、大交通、大文化等,允许一个部门对口上级几个部门。通过大部门体制进一步理顺机构职责关系,尽量做到“一件事情一个部门负责”,成为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作为第一个获批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上海市合理调整了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部门体制。该市组建了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该部门将原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农业委员会的参与指导郊区城镇规划建设的职责、市政工程管理局的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资金安排等职责,整合划入。原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政工程管理局不再保留。 在大刀阔斧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重庆,先行推进的“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等改革已颇有成果。 作为该市启动大部门制改革的试点,市农委于2008年8月8日挂牌成立,由原农业局、农机局、农办与农综办整合而成,形成“大农业”管理格局。这项调整,使市政府直属机构减少1个、直属局级事业机构减少1个、处级内设机构减少16个。 整合前,该市涉农资金分散在这4个部门,资源配置成了“撒胡椒面”;整合后,就可以“握紧成拳”。截至2008年底,市农委整合了近40亿元涉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用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生产发展。在2008年全市执政为民考核中,市农委综合排名第六,充分显示了大部门的优势。 5月7日,天津水务局宣布成立,力图以“大水务”解决大城市长期的“多龙管水”、“政出多门”难题。新设立的水务局,将原水利局以及建委的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和河道堤岸管理职责整合划入,横跨水利、供水、排水三大领域,构成统一的水务管理体制。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中央编办三司司长李晓全表示,这种大部门制的整合,不应只是简单的机构撤并、人员进出,而应重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要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旅发委社会办研究室金融办…… “个性化部门”初现身 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 “这次改革,中央主要是控制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机构设置权则更多地交给了地方。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整体上会与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保持一致,但不意味着地方要完全照搬中央政府机构模式。 他分析,中国各地情况比较复杂,越到下级、基层政府,越要适应当地的特殊性,其机构设置的差异性可能就越大。地方机构改革要立足本地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考虑。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宋功德也同意这一看法: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当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性化差异,反映其地方特色,在设立机构时各有侧重。 这一轮改革中,海南省立足本省实际,将省旅游局更名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并由省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组成部门,部门排序也靠前。主要承担以下几方面职能:突出节庆、文化和会展等相关职能;重视规划项目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教育;加强旅游监管职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