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似乎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的集中发布期,其公布的数据也一个比一个糟糕。在4月21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IMF再次提高了对世界金融业亏损的估算数据。虽然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IMF每次发布亏损估算时都会上调数据,但是全球各国的最新损失合计约4.1万亿美元,这样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
就在去年10月,IMF还在预期,美国贷款和证券亏损将达到1.4万亿美元,如今,这项亏损预期已接近翻倍升至2.7万亿美元。此外,据IMF预测,欧洲的亏损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日本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评论指出,这些一路上扬的数据反映了两个重要事实:我们根本不能确定实际亏损最终将达到多少;实体经济的衰退,正在加剧源自金融业的亏损。
IMF 4月22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同样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在短期内不会结束,金融市场恢复稳定所需时间要比预期的长得多,金融危机有可能持续至明年。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将下滑1.3%,为自二战以来最大降幅。而发达经济体将收缩3.8%,其中美国经济在2009年将收缩2.8%,欧元区将收缩4.2%,日本、英国、加拿大等也都将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相比之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要乐观很多,在中国和印度的带动下,仍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
无疑,当发达经济体纷纷处于经济严冬中并苦苦挣扎的时刻,中国经济似乎已经看到了回暖的迹象。从近期的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数据出现环比回升,这些都显示经济可能企稳回暖。例如,GDP下滑幅度缩小、进出口跌幅收窄、PMI指数越过50的生命线、房地产交易缓和放量、固定资产投资、银行贷款投放飙升等,令人多少松一口气。
国家统计局近日在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时指出,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占到了4.3个百分点,贡献率最大,而投资仅拉动了2个百分点,看起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有所缓解。随后政府也给出解释,指出这里所说的“投资”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两个部分,由于产出法按照生产的商品作统计,而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企业非但没有以生产积累存货,还处于消化存货的过程,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换句话来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仅仅是统计原因造成的“假象”,在一季度的GDP增速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投资。
不难发现,一季度我国消费增长仍保持了较高的速度,这与有关部门推出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密不可分。这种财政刺激性消费或企业的诱导性消费的突击效应明显,但本身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前消费不过是在预支未来的消费量。另外,1~2月份企业盈利大幅下降37.3%,势必对就业和居民收入构成打压,从而对消费产生影响。据研究者测算,从企业盈利下滑到真正影响到消费,其中的时滞大概是一年。这也就意味着,消费有可能会逐渐走低。同时,短期内全球经济复苏希望渺茫,企业“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和外资企业收缩在华生产,都将导致中国出口延续负增长的态势。
根据以上分析,并不足以得出中国经济已然复苏的结论。政府层面的态度更是谨慎,多次强调“要把风险评估充分”。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重一些,把应对危机的时间估计得长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充分一些。” 这种审慎的态度,显然是出于对中国经济仅仅依靠“投资”一个发动机,能否在实现“软着陆”后顺利起飞的忧虑。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显然希望经济可以在二季度成功实现“软着陆”。
从客观条件看,二季度后的经济环境将逐步趋于改善。4万亿元的投资无疑充当了一个优秀的经济减速“减震器”,充足的流动性也为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足够的“弹药”。另外,从外部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的冲击力开始减弱,多个发达国家的高层都认为年底经济将见底、回暖。
从政策层面看,大方向已经非常清晰。短期而言, 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中,还有约3600亿政府投资尚未使用,而一味加大“铁公鸡”项目投资已非上选。未来若是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其重点也将是针对现行政策的不足和弱点,有针对性地“打补丁”。
可以认为,储备政策早已准备完毕,一旦二季度经济不能成功“软着陆”,新的刺激计划自然会继续推出。当然,我们不能奢望经济在“软着陆”后可以迅速腾飞,筑底的过程或有多次反复。但是,无论经济出现“W”形还是“N”形走势,中国都可能将是全球最先复苏的经济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