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综合信息>正文

古代也有妇女节

                     

  “三八”国际妇女节源于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大罢工,1975年被联合国确认。但这并不是外国人的创新,中国早在汉代就已有“妇女节”,且传承了数千年。
  
  汉代《古诗十九首》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源于神话传说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诗歌,让织女的形象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各省,民间便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称为“女节”或“乞巧节”。河南《宜阳县志》载:“七月七夕为女节,祀天孙以乞巧。”陕西《蒲城县志》载:“七月七夕,嫁女避节。”
  
  到了唐代,人们都要在“七夕”乞巧节这天祭拜织女,希望她把纺织的技巧传给家中的女人,而女人们则走亲访友,交流织艺,连平时被禁锢在绣楼里的大家闺秀,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园,游览市井,古代许多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也由此产生。
  
  宋代和明代,“七夕”这天妇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歌》中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帝京景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儿节”的记载。
  
  在清代,“妇女节”又从“七夕”发展成端午的“女儿节”,这天不仅女人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游艺”、“聚餐”、“休假”等特权,连远嫁的女子也可以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共享天伦。
  
  而在少数民族中,古时的“妇女节”习俗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如苗族姐妹节、侗族姑娘节等,都是中华女性尽展美丽和聪明才智的时刻。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