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延伸,也是现阶段国际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出口创汇、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省服装工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拉动下,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平稳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服装工业正面临生产增速减缓、主要经济指标下滑、资金紧缺、投资下降等严峻形势。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振兴我省服装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现状。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达到1471户,产量26.04亿件,同比增长4.64%;完成工业增加值306.55亿元,同比增长19.86%;实现销售收入1120.77亿元,同比增长25.02%;利税109.94亿元,同比增长18.77%。出口创汇由“十五”初期的27.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7.35亿美元,年均增长13.92%,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即发、鲁泰、绮丽等企业集团出口创汇均超过1亿美元。在历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排名中,我省一直有10家以上企业入选,最多时达17家。目前,全行业拥有中国名牌1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山东名牌43个、山东著名商标51个,拥有即墨针织服装名城、诸城和郯城男装名城及海阳毛衫名城等4个国家级服装名城。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0%左右的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其中70%以上的专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省服装行业发展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低。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低,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我省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滞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目前,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5%左右,与发达国家2%左右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阻碍了行业产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自主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我省自主品牌的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高档服装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据,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营销渠道开拓能力和推介意识及市场控制力不足。四是综合能力和产业集群建设与南方先进省市相比差距大。2007年全国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达201亿件,其中广东49亿件、浙江40亿件、江苏33亿件、山东25亿件;出口创汇全国1150亿美元,其中广东339亿美元、浙江185亿美元、江苏149亿美元、上海113亿美元、山东69亿美元。目前全国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其中福建、江苏各8个,浙江6个,广东5个,而山东仅有2个。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金融危机正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从国际市场看,在一定时期内,我省将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巨大压力。国际市场的变化还将会冲击国内市场,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降,竞争激烈。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将使服装行业面临较高下行风险。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出口增速下滑。占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出口56%的美、欧、日市场消费增长乏力,使我省纺织服装业出口受阻,2008年我省服装出口7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增幅回落0.9个百分点。二是亏损额加大,库存增加,利润率下降。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服装行业亏损面9.99%,增加1.51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增加61.75%;库存同比增加21.20%;应收账款同比增加68.56%。全省服装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20.8亿元,同比增长25.05%,增幅同比回落8.2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9.9亿元,同比增长18.77%,增幅下降20.7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增幅27.61%,增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6.01%。部分地区1/3左右的规模以下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三是银根紧缩,企业融资困难。我省服装行业中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行业平均利润低,贷款难度大,其中80%企业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经营困难,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
但也应该看到,我省服装产业基础比较牢固,在国内外市场基本面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和省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采取切实有效办法,完全有可能扭转行业目前的困难局面,并为进一步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实现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大和优化技术改造投入,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集群建设力度,培育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