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区协定签署带来巨大市场想象空间的同时,亦让国内相关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记者近日采访获悉,一些传统制造型产业已加速转型,部分企业已开始提前布局提升品牌附加值,以对接新市场。
“与已运行一年多的上海自贸区不同,中韩自贸区是双向互动的。”一位研究人士指出,上海自贸区主要是中国自己主导的自由贸易,而中韩自贸区是双向的,这意味着此番自由贸易的深度和广度要超过上海自贸区,所带来的市场容量会更具想象空间。此外,中韩自贸区还将被视为东北亚自由贸易框架下具有标杆意义的一次试点,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相关协定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顺利实施。
中韩自贸区所实施的力度可谓有史以来最大的。根据协定,最晚不超过20年,被列入目录的商品9成左右都将零关税。而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2742亿美元,是1992年中韩建交时的55倍。中国已成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韩国也成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从长远来看,这个庞大的市场空间将被两国各自的行业和企业所共享,可以做大两国的各自行业的市场蛋糕。“但短期来看,中韩两国各自行业也将面临一次新的洗牌。”上述研究人士如此指出。
对此,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洲与非洲研究所所长宋志勇曾对媒体指出,自贸区将大幅降低或取消关税并提高市场开放度,两国比较劣势产业将受到冲击,比如中国的化工、电子、钢铁和服务业等,韩国的农产品和轻工产品等。
“事实上,我国传统产业的产业附加值比较低,”上述研究人士解释,中韩自贸区所带来的市场想象空间很大,但要真正抓住这一市场机遇,还需要企业自身努力,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方面。
以中国热门的“韩流”消费品市场为例,当下在中国消费领域,韩国化妆品和韩国服装大都通过代购进入中国市场,其所蕴藏的市场价值超过千亿元,而若其关税降低后,将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冲击国内化妆品市场和服装市场。在化妆品领域,韩妆产品若借助中韩自贸区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化妆品牌的生存空间将会更加狭窄。在另一主流的纺织服装市场方面,中国此前的本土服装产业大都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而兴起,其带来的中国制造大都依靠代工而生存,品牌化企业太少,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较差,产品竞争力较弱。
不过,已有企业意识到这种短板,上述人士透露,包括大杨创世(600233.SH)、特步国际(01368.HK)、中国利郎(01234.HK)等鞋服企业纷纷从法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引入设计师和设计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其中,作为国内西服出口量最大的服装企业大杨创世最为典型,其设计总监由世界顶级男装设计师乔治·阿玛尼首席设计师凯特林·伊万诺担任。在此之前,大杨创世主营业务以代工为主,自主品牌为辅,而此前其代工客户包括国际顶级品牌amanni、buerbury等,公司地处大连,外贸出口占比达到7成左右,享受出口退税优惠,在此前外销市场中,韩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市场。近几年来,公司开始转型,通过旗下三个品牌“创世”、“凯门”和“YOUSOKU”三个品牌面对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客户群,在继续拓展外销市场的同时,拓展内销市场,通过内外销市场的搭配谋求新一轮的转型。
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利郎亦是如此。从2002年起,公司联手知名设计师叶文波,公司产品定位于商务休闲的男装,通过对旗郎LILANZ、子品牌L2的运作,成为近些年国内服装企业品牌化的另一个经典案例。而定位在职业装市场的乔治白(002687.SZ)则通过40多名设计师团队的加盟,通过最大范围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的经营思路下,在当下的服装细分市场,在品牌上下功夫。
“国内自主品牌附加值提升后,竞争力会更强,这可以对冲韩国品牌所带来的洗牌风险,”上述人士坦言,在新一轮中韩自贸区的受惠企业中,前期在出口市场已占据半壁江山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其品牌价值越高,在新一轮竞争中优势会更明显。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