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服企业坦然面对订单转移 转型升级利润上涨
“以前看见自己不做的大订单转到其他企业那里去了,很眼馋。现在不眼馋了,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转出去没利润的大订单后,我们收获了更多高利润的小订单。”在本届CFF展上,潍坊仟汇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维生一见到记者就主动谈道企业这几年的转型收获。黄维生更感叹,仟汇度过了痛苦的转型期,现在到了收获转型成果的时候。 尽管很多参加CFF的企业向记者表示,2013年是对日出口最艰难的一年,比金融危机爆发时还难。但黄维生却表示,他们没感到压力。去年仟汇尽管出口数量减少了,但出口金额却增加了,主要原因是转型之后,仟汇操作高附加值订单的能力提高了。 跳出价格战包围圈 尽管中国国内加工成本已上升了很多,但不少出口企业依旧没有走出“价格战”的泥沼。“现在很多出口商品的价格是由零售市场决定的。日本服装零售市场多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大陆货的价格很低。大陆货的出口定价权在零售商手里,出口这类产品的企业基本都处于微利状态。”黄维生向记者谈道:“我们出口的商品由我们定价,采购商和零售店在我们出口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价。这样我们跳出了‘价格战’的包围圈,从原来被动地跟着市场走,到现在引领市场。这要求企业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推出能赢得市场认可的新东西。” 黄维生谈道,产品开发说易行难。仟汇每年在研发新品方面投入很大,每年推20至30个新产品,但一般被市场接受的只有1~2个。但这1~2个做好了,就足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利润,而且能持续几年被市场认可。 要舍得投入,还要持续开发,这是黄维生的另一体会。黄维生说,难的东西,大家开发都难。正因为难,开发出来才有价值。产品开发比的是实力,同时还要比企业的韧劲。据黄维生透露,仟汇研发丙仑和其他功能性纤维结合的面料,研发了4年,现在有些眉目了。本届展会上,客人对这种新产品很感兴趣。 烟台恒惠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车吉悦副总经理对于总有中国企业不怕浪费资源做低价微利或无利的订单表示不解。他表示,恒惠现在要做的,就是尽量在现有条件下培育新的竞争力——综合贸易服务能力和更精细化的生产管理能力,接更小、交期更短、操作更麻烦的订单,通过订单附加值的提高来获得业务的增长。车吉悦对这条路还是比较乐观。他认为,日本订单对品质要求高。由于服装行业门槛太低,不断有企业踊入。但对于一些难的订单,很多企业做不了。现在有不少这样的订单又回流到恒惠。 不冲动做“中国加一” 由于中国国内加工成本快速上涨,现在很多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加工成本更低的地方。近年,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向东南亚转移成为一种潮流。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的同时,还在东南亚设立生产基地,即实施所谓的“中国加一”策略。这两年,有不少中国企业也开始到东南亚投资,以规避成本上涨的压力。但黄维生表示:“我们不实施‘中国加一’策略。‘中国加一’策略说白了是退却策略,不是主动出击策略。” 黄维生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有部分产能会从中国转走,但这并不意味着纺织服装行业是夕阳行业。纺织服装业早就从日、韩转走了,但现在在日、韩仍有不少人从事纺织服装业,日、韩企业主要做高端和小批量的产品。日、韩企业的今天,就是中国企业的未来。中国企业要走日、韩企业的发展道路。 据黄维生介绍,仟汇以前不做上百件、上千件的小订单,现在却很重视小订单,因为小订单操作困难,但有能力操作的企业,反而有更好的利润。“很多企业看见大订单就两眼放光,其实现在一些大订单,基本无利润,白白浪费宝贵的人力。现在工人这么宝贵,如果做大陆货,一件服装赚不了几块钱,这样用工人太可惜。现在要把工人当成人力资源来使用。” 黄维生不主张采取“中国加一”策略,认为这是退的态势。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孟加拉国离中国距离远,各种设施不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差。中国企业跑到孟加拉国去投资,找低成本加工,还不如在中国挖潜力,通过提升管理质量,加快更新设备,找到贸易突破口。 上海雅运纺织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鑫也对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充满信心。金鑫谈到,现在虽然对日纺织品贸易的形势不好,但雅运仍充满信心。“因为雅运看到,即使在日本,仍有很多上百年历史的企业还在做纺织品贸易。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借鉴,他们靠不断开发新产品,小批量、快速反映满足客户的个性要求。” 同时,现在雅运也确立了小订单运转模式,面料可以300米起订。金鑫认为,做小批量订单,要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做支撑,要有好的眼光,要看准市场,否则就会造成很大的库存。“以后到日本参加CFF展会及拜访客户,不仅营销人员要来,而且产品开发人员也要来。了解客户需求,精准开发产品,是企业做小订单的必备条件。”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