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赛事经济与持久商机
巴西纺织产业市场潜能巨大,巴西9500万的中产阶级人群对时尚和生活方式的追求,造就了当地市场对纺织品和服装的高层次与多样化需求,是典型的消费推动型市场。随着2014年世界杯的临近,以及2016年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将为当地带来大量的游客,这也为意欲开拓巴西市场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赛事扎堆有商机 巴西将于今年6月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并且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也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两届盛会将进一步刺激巴西市场的需求。据了解,世界杯期间,将会有超过60万外国游客进入巴西。近日,有一个名为“世界杯与消费习惯”的调查,对巴西70个城市中的1000人进行了采访。在表示要改变消费习惯的受访者中,51%的人表示将购买衣服或世界杯相关产品,可见世界杯的举办给巴西服装消费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虽然国足很难出现在世界杯的赛场上,但是世界杯的赛场上依然不乏“中国制造”。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的“呜呜祖拉”有90%产自中国。 义乌市温尔思针织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专业生产球迷围巾和帽子产品为主的针织公司。从2005年起就开始做针织类的世界杯赛事相关产品。据公司总经理武鹏旭介绍,有关巴西世界杯的订单一般要提前6~7个月开始运作,早在2013年上半年,公司就已开始准备设计和制版,年底是企业最忙碌的时候。今年,公司争取到巴西世界杯的40多万条球迷围巾订单。围巾的款式有上千种之多,各国球队的款式都有,但是巴西队的占20%左右,相应配套的还有帽子和手套,涉及十几个款式。这类产品一般都是以针织提花为主,仅是有巴西Logo的就有十几个款式。球迷的围巾出厂价一般在2~3美元左右。到了巴西,一般零售价在4~5美元左右。帽子出厂价一般在5元人民币左右。 就在上个月,武鹏旭的最后一批世界杯产品的订单已经全部完成发货,在运往巴西的途中。武鹏旭说:“从今年订单的采购总量看,我们比上届南非世界杯的订单量有所减少。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围巾的订单量在70多万条左右。随着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还有巴西的热带气候因素,都是影响订单量下降的原因。但我们还是对巴西的运动消费市场充满信心。因为接下来,还要迎来2016年奥运会的举办。我们合作的采购商一般是老客户居多,企业接单后生产周期一般在50~60天左右,然后从上海空运或者宁波海运发货。” 消费市场有潜力 各项运动赛事的举办给巴西的整个服装消费市场带来更多机遇。由于巴西人口众多,因此相应地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近几年来,巴西的纺织品消费已经趋向多元化。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和多样的消费习惯,使巴西对服装和鞋类产品的需求巨大。由于巴西地处热带地区,棉、麻、丝等天然纤维的纺织品一直受到宠爱,纯棉、纯麻或棉麻混纺的家用纺织品多年来一直是巴西居民的家庭必备品。在巴西,纯棉衬衫是所有纺织品中消费量最大的,巴西的成年人平均每年消费纯棉衬衫4.2件、纯棉内衣5.3件、纯棉T恤衫3.8件。此外,运动服等体育服饰在巴西青少年当中也存在刚性需求,因此,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说,巴西市场无疑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 来自浙江的成衣出口贸易商赵先生,从2005年起至今一直在做南美市场的出口订单。据他介绍,他在南美的生意一般以老客户居多,对于服装的款式和质量要求,赵先生说:“巴西市场的订单质量和价格要求都比较低,并且偏重色彩艳丽的款式。客户一般都带着设计师的样稿,到浙江寻找贴牌加工生产的供应商。他的老客户一般每次下单约50~80个款式,订单量一般在每款2000件。出口到巴西的成衣,零售价要比在国内的出厂价至少提高30%左右。” 福建石狮市的多家纺织企业经过市场考察也认为,T恤、衬衣、休闲男装、运动衫等产品很适合巴西的市场需求。重要的是,通过对巴西的产品出口,可以辐射到阿根廷、乌拉圭等整个南美地区的市场。 产业互补有空间 巴西的圣保罗州是巴西的金融贸易中心,相当于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很多国内企业也经常去圣保罗参加各种展会,寻求新的客户源。为促进中巴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分会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于2013年10月举办了“首届巴西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为企业近距离了解巴西市场提供了贸易与交流平台。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经理助理陈杭认为,从实地参展情况看,巴西属于新兴市场,我国的面料、家纺、服装等产品在巴西都具有一定的市场。近几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巨大的体量、完整的产业链、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以及越来越国际化的营销理念,具备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和市场在供应链进行对接与优势互补的条件,企业开拓巴西市场的热情很高,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在巴西寻找商机。随着国内各项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巴西作为拓展海外市场的中转站。通过把面料出口到巴西,在当地进行成衣贴牌加工生产后,再销往欧美市场。“遗憾的是,我们首次参展对巴西市场环境不熟悉,对巴西以葡萄牙语为交流语言的情况不了解,外贸人员与外商交流中惯用的英语在当地却行不通了。如果提前多做些准备,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陈杭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