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银监会召开的一次全国会议上,银监会要求: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必须在今年一季度末,最迟不能超过二季度建立起小企业专营机构,银监会将于5月份对此核查与调研。在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建立小企业专营机构是银监会决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痼疾的又一有利举措,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视,让很多中小纺织企业深感欣慰。
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由于中小企业信贷的欠缺,中国纺织中小企业长久以来不得不独自挣扎在缺少弹药的困境,与特权、关系和交易交织的泥潭之中。但当危机袭来,发达国家的“买方贷款”戛然而止,虚拟世界里的危机真实地进入了经济实体,我国的中小纺织企业信贷的缺失清晰地显现出来。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是要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金融准入,还是依靠已有的银行体系?在这一问题上,专家们莫衷一是。“依靠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金融问题,这是让长颈鹿低下身子,做兔子做的事。”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表示。政府正在通过靠大项目和财政、银行的支持来启动内需,但内需启动后可持续的恢复,取决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取决于他们投资、改善和扩大生产的能力和意愿。建立一个丰富的金融生态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之难,为中国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核心所在。
通过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最核心的就是鼓励非国有的或是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包括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这些机构无论规模、草根性和经验,都和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笔者在江浙纺织集群地区采访时发现,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中小金融机构正在逐渐涌现出来。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这些金融机构,往往都是由当地的纺织巨头牵头,由一家或几家公司共同出资,有些还有自然人参与组成。这种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灵活,贷款抵押物形式多样,虽然贷款利率略高,但由于手续简单,受到了当地中小纺织企业的青睐。
丰富的金融生态所相应产生的问题就是金融监管,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已经成为限制金融生态丰富化的一个瓶颈。金融门槛的降低与管制的放松,必须与监管能力的提升相适应,否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诚信社的故事就可能再次上演。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就曾提出:对于金融生态的监管,地区政府也应该协助完成一些监管工作,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中央监管部门。
尽管现实依然桎梏,但中小企业金融变革正在成为纺织行业在这个春天里最美妙的猜想。一旦这个改变开始,也许将长久地改变纺织这个传统支柱产业的面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为这个巨大的经济体建立一套健康的输血体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