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地区涤纶无尘面料开发和经营情况
一、前言 生活中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各种粉尘,粉尘带给人类与各种器皿以及设施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特别是纺织行业中的各种如棉尘、麻尘、毛尘等现象也是很普遍的。另外,大气中的花粉和沙尘污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植物所产生的花粉具有致敏性,能使人发生花粉症过敏性反应,其症状包括喷嚏、流泪、鼻塞、眼鼻搔痒、哮喘和皮炎等等,有时还可能发展成为肺气肿、肺心病等不可逆的病变。虽然花粉或沙尘只有在进入口鼻或沾附在裸露的肌肤时,才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但由于服装覆盖人体表面积的绝大部分,所以最易沾染粉末或颗粒,而且一经沾附,极难除去。既存在沾附人体和人体之间交叉传染的可能,又影响服装外观质量。所以有必要开发出一些防粉尘沾污的纤维与织物来应对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也使消费者在穿着时不易沾附粉尘,即使沾附,轻轻一弹,粉尘自会脱落,使消费者穿着舒心、放心。 二、涤纶无尘纺织品成形过程 1.纺织生产过程 将涤纶纤维与其它不同纤维进行混纺交织,利用不同纤维材料之间所带静电的电性和电位差(被称之为静电序列),纺制成抗静电性能较好的混纺材料。材料在静电序列中所处的位置,不仅决定其带电荷的正负极性的倾向性,而且也决定其带电量的大小。在静电序列中,两种相邻位置的材料与两种相隔较远的材料相互摩擦,其产生电荷量并不相同。根据这一特性,使带正电荷的纤维与带负电荷的纤维,在混纺交织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纤维配比和交织形式,可以达到抗静电的目的。在纤维静电电位序列表中,电位由正到负的顺序依次为:羊毛-锦纶-粘胶-棉纱-蚕丝-维纶-涤纶-腈纶-氯纶-聚乙烯纤维-丙纶,可见与涤纶相隔较远的有羊毛、锦纶、粘胶、丙纶等,与这些纤维进行混纺,有利于获得抗静电材料。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效果较差,一般只能缓解而不能消除静电问题。但在混纺交织过程中使用抗静电纤维、导电纤维等,则效果很好。 2.染色整理过程 织物防静电整理的目的与纤维的油剂处理不同,它要求整理后克服因静电现象带来的在穿着使用中的各种问题,既要适应熨烫、裁剪缝纫等加工条件,又要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穿着时不产生静电,还得耐洗耐晒。用于织物防静电整理的常用防静电剂按化学结构分有季胺盐类、聚氧乙烯类、磷酸酯类和聚醚类等;按离子类型分可分为阴离子型(如聚氧乙烯烷基磷酸酯或硫酸盐)、非离子型(如环氧乙烯烷基醚等)、阳离子型(多数为季胺盐类)、两性表面活性剂(如三甲胺乙内酯)以及水溶性阳离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酯的衍生物)等。 超微粒子涂层处理一般是针对天然纤维织物,或涤纶混纺织物中天然纤维比例较高的织物。天然纤维一般回潮率高,不易产生静电。针对天然纤维表面的不规则性,尤其是棉纤维表面的凹凸,使超微粒子所构成的特殊树脂固定在布料上,从而达到抵御粉尘沾附的目的。因此,为了使天然纤维像合成纤维一样具有平滑性,可以将具有超微粒子的特殊树脂固定在织物上,将棉纤维的凹凸填平,成功地使之具有平滑的表面。表面变平滑了,即使有粉尘粘附在织物表面,用手一拍,即能脱落。 目前,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已用直径为0.03μm的超微粒子特殊树脂膜成功开发出防花粉沾附的衣料,商品名称为“花粉Clean”。该布料能将90%左右的花粉释放(普通布料花粉释放性只有30%左右),洗涤30次后,仍能保持90%左右的花粉释放率。 此外,纳米微粒在纺织品上的应用具有特殊的抗紫外线、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抗老化、良好的导电和静电屏蔽效应,较强的抗菌消臭功能以及自洁能力等等,使得纳米粒子处理在纺织上的应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方法之一是在涤纶纤维生产中添加纳米颗粒,另一种方法是对织物进行纳米后整理。这些处理不仅使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而且具有抗菌防臭之功效。 3.服装制作过程 一般来说,衣料与衣料之间的摩擦以及衣料与人体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静电。合理进行服装的配伍,对缓解静电问题有较好的效果。一般认为,棉裙与任何料子的上衣均能合理配伍。混纺织物与有的衣料相配伍时比纯纺织物要好,但与高静电类织物配伍时,却达不到改善静电效应的目的。最理想的服装是采用低静电性能的衣料,长裙比短裙易带电。有无衬里以及衬里的种类也会影响带电的程度,一般带粘胶纤维衬里的衣服的带电程度比不带衬里的要轻。研究发现,将涤棉混纺织物做成上衣或外套,而内衣采用纯棉织物,穿着时与脱衣时均不易产生静电,而如果内衣改用其它合成纤维织物,无论是穿着时或者脱衣时均会产生大小不等的或正或负的电荷。 服装产生静电的主要原因就是产生的电荷无法逸散,因此,服装接地实际上是一种常用方法。当服装上积累静电以后,通过导线使其与地连接,可以使产生的电荷迅速消散。服装经抗静电处理之后虽可以暂时消除或缓解电荷的积累,但很难做到一劳永逸。要想做到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