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地位突出规划意义深远
《纺织服装周刊》:我们注意到,《规划》明确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特别明确纺织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请问作出这样的定义出于什么考虑?
贺燕丽:纺织工业在吸纳就业、稳定农村经济、扩大出口、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3530万吨,约占全球的4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07年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的近30%,贸易顺差占全国的58.9%;全行业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其中80%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直接获得约2500亿元的工资收入;农业生产出的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基本上都由纺织工业消化,涉及1亿农民的生计。这些都表明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必须重视纺织工业的发展。
《纺织服装周刊》:目前金融危机对纺织工业的影响在不断加深,行业正处于严冬,在这一时期制定《规划》具有怎样的意义?
贺燕丽: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我国纺织工业首当其冲。产销减速、出口增幅下滑、投资减弱、困难企业增加、就业萎缩,行业形势非常严峻。金融危机还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棉花、蚕茧等纺织原料大幅跳水;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三分之一左右关门倒闭,造成农民工大批返乡等。如不尽快采取措施,这一行业的优势将会丧失,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当然,造成行业的困境既有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因素,也有产业长期高速发展所积累的内部原因,如自主创新能力弱、产能规模盲目扩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这些问题在市场形势变化时进一步突显,国际金融危机对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客观上形成了倒逼机制。正是在这一特殊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作出了关于制定和组织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战略部署,作为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
《纺织服装周刊》:《规划》的编制过程是怎样的?如何保证其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贺燕丽:2008年11月底,我委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并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分工和时间要求等。我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部门及行业专家组成纺织规划编制工作组。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召开了由有关部门专家、纺织工业重点省份发改委、经贸委(经委)、行业办(协会)和重点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全国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又充分听取了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两次书面征求了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十几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历时两个多月,先后数易其稿,在不断征求意见和吸收的基础上逐步达成共识。《规划》的研究制订有着广泛的参与度,也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逐步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
《纺织服装周刊》:《规划》与正在实施的“十一五”规划和将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有什么不同?
贺燕丽:《规划》的编制着眼于当前,特别是要在三年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规划》也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是今后三年行业发展的行动方案;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推进我国从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既有其特殊性和特定内容又与行业发展的五年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规划》的实施还在于抓住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的机遇,保存优势,提升实力,以便在冬天过后以新的姿态迎接产业发展的春天。
稳定国际份额开拓国内市场
《纺织服装周刊》: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又难以立即消化出口市场转移过来的产能,请问《规划》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贺燕丽:纺织工业外向依存度高,针对国际市场订单减少的问题,《规划》强调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特别是要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灵活的税收政策,合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逐步改善我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同时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化配置。
针对国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