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对策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发展壮大涉外经济。一是建立以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业、银行为主体的涉外企业信息咨询机制,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的协调,建立企业基本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引导企业搞好两个市场的互接互补,既要防止过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又要防止出口大起大落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二是进一步加快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增加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出口,支持企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扩大进口,加大对企业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重要原材料、能源类产品和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从事资源开发,发展带料加工,承揽工程项目,扩大劳务输出,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通过技术、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如德棉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外需下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出口产品高精尖上下工夫,避开竞争激烈的中低档纺织品,开发“绿色产品”,以质取胜。四是以政策促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纺织行业的政策支持,如出口退税等政策继续向出口企业倾斜。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加强对涉外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的宣传和引导,特别是针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要密切关注汇率改革对涉外企业的影响,帮助企业提高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并切实解决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贷款难问题。一是加大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变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性行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央银行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服务,促进经济统筹发展。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纺织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贷款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办法,积极创新贷款品种,有效缓解纺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实现经济金融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政银企多赢。二是建立中小融资投资主体的信用保证体系,积极推进棉纺织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把棉纺织企业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切实帮助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问题。根据企业特点,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开展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三是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募集、收购等多种途径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支持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金(特别是外资和其他域外资金)重新整合,迅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
(三)多措并举,积极化解金融危机冲击。一是完善扩大内需的有关政策,不断吸纳出口产能。扩大内需要与改进外需实现有机结合,在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兼顾内需市场的开发,必须实现要素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由市场微观主体按照竞争性价格进行配置,积极推进要素价格改革,改变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的局面,尽快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及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劳动者收入,夯实内需基础,拉动国内消费市场需求,促进纺织行业拓宽内需市场。二是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关涉外部门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所引发的国内产业结构、价格传导等变化,做好前瞻性研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帮助企业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发生。另外,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金融工具等有效手段规避汇率、利率风险,不断提高应对各类突发风险的能力。三是有序扩大对外投资,科学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德州市情况看,棉纺织境外投资企业有2家,由于缺乏境外投资企业管理经验,增加了境外企业经营的困难和成本,如柬埔寨德棉纺织有限公司项目自投产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因此,涉外部门要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引导企业选择有优势、国内比较成熟的制造业投资,发展本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更好地利用自己的长处,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层次,促进资本的高效流出。同时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扩大对海外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合理选择投资的技术类型、行业和地区、方式,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支持、担保体系和保险制度,提高“走出去”质量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