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二:生产
制造业拉动原料和资本需求
有专家指出,以拉动内需来保证经济的稳定及增长,是一个综合的治理过程,拉动内需至少包含两大层面,其一是国内生产层面,其二是国内消费层面。生产层面主要是指制造业、加工业对本国原材料、新的生产性资料和资本的需求;而消费层面主要是国内个人及团体的购买能力。在衡量标准上,主要是企业的产出、销售,商业流通领域的流通额、居民的购买力等。上述指标是联动的,其中,PPI和CPI是它们之间联动效果的晴雨表。因此,在拉动内需上,只有在生产和消费(还包括流通)两大层面出招,才能真正见效。
以上列出的“国六条”第2~6条,无一不是为纺织服装企业“鼓劲”、“松绑”兼“雪中送炭”。在此想提醒企业的是:有了政策助力,也不能盲目生产,而是要瞄准“有效需求”而生产、为开发“新”市场而生产。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纺企要走出困境,必须靠政府救急与企业自救并举。
“自救的关键是纺企必须针对有效需求开发产品。”孙瑞哲认为,现在的有效需求包括农村需求和国外中低档消费品的需求。尽管国家提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刺激经济,但就纺织行业而言,急需提升产品发展空间的仍是巨大的农村市场。农村市场的内需得到进一步的刺激是行业的一大解困之道。“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在目前的形势下,国内纺企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瞄准中低档消费也能赚钱。”
还不只是服装类产品的需求,孙瑞哲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产业用纺织品只占到所有纺织品总产量的15%,低于1/3的国际平均水平。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产业用纺织品产生巨大需求,“纺企也可在这个领域谋求发展。”
政策回放三: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9日出台10项措施,确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其中的第9项措施明确指出:以服装行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抓紧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服装行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消费品工业自主品牌建设,实现我国由消费品制造大国向消费品品牌大国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三:品牌
以自主品牌促进消费
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行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强调指出,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是促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在目前形势下,更对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外需放缓的形势下,出口压力无疑巨大。但对国内市场而言,生活必需品仍是抵御风险的主要引擎。正如温家宝总理11月14日在广东调研时所说,“无论是鞋子、服装还是玩具,都是生活必需品,不可能没有市场,关键是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新的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提高竞争力”。
温总理的话句句切中要害又着实温暖人心。诚然,即使拥有“生活必需品”这一身份,纺织服装业也不能满足于现状。
从生产方面说,服装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也是最早“市场化”的行业,产生“垄断”现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服装业是典型的品牌驱动型产业,产业各种资源的配置都围绕品牌而展开。这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规范无序竞争、缓解成本压力。目前,一些企业长期以加工“大路货”和依靠“较低价格”来维持“薄利”的生存方式,在政策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诸多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的情况下已难以保持赢利。本来,作为“低门槛”的服装行业已经开始利用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杠杆建立起良性的退出机制,并利用资源配置和信用机制建立企业有效的进入机制。而金融危机的席卷、各种压力的重叠,无疑将这一进程加速推进。从长远看,这次“阵痛”将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建设自主品牌、享受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提升将是产业提升的方向。而品牌贡献率提升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而且是从设计、营销、管理、发展模式等多角度创新。
再从消费方面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品质、风格、时尚、个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服装企业已经难以跟进消费者变化,更遑论引领消费者需求。而要在不断变化的内需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品牌建设首当其冲,市场调研不可或缺,品质提升势在必行。特别是农村市场,不是不需要品牌,而是呼唤“大众名牌”;不是老品牌们想当然就能占领的领地,而是成就新一轮名牌的赛场!
未来,真正能够拉动内需、站稳市场地位的,将是经历洗牌而新生的“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企业。(纺织服装周刊 刘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