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科研提升产业链价值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合作模式,鼓励农民种麻和增收。近年,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甘肃、福建、新疆等地大面积种植黄麻,还把黄麻种植到了非洲马里、贝宁。 去年,中央提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从纺织企业对于黄麻原料的需求角度和可操作的层面来看,种植黄麻确实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 “种植黄麻的季节正好是农闲季节,一般来说,在五月份播种黄麻,十月份就可以收获了。以农民种植黄麻每人每天可获得80元的报酬来看,整个黄麻的种植到收割一季下来,每个种麻的农民大约可以增收五千到六千元。”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忠表示。 改良盐碱地 黄麻不与粮争地 黄麻是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与其他植物纤维相比,黄麻不但种植成本低,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也很低。当黄麻种植到盐碱地后,其底部的叶片从下而上逐步脱落腐烂回归土壤,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另外,收割过后黄麻的根继续保留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转化为有机质。 “黄麻虽说自身具有比较好的耐盐碱能力,但它以前却是与玉米、水稻一样是种植在普通土壤里面的。随着我国可用的种植地面积越来越小,不可能再用良田来种黄麻,只能利用其本生的耐盐碱特性,将其种植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刘国忠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黄麻改良滩涂盐碱地的能力,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林科院等一批麻类研究所,进行耐盐性黄麻品种选育栽培以及黄麻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研究。该研究保持了黄麻原生态绿色生长的特点:种植进程不施化肥,根系发达,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100%生物分解,对环境无害。 如今,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申请了两项黄麻种植专利,并在种植过黄麻的滩涂盐碱地上成功试种了水稻、大豆等作物,长势良好。实验表明,三年种植过黄麻的盐碱地,第四年就可以种植其他农作物了。这与传统的滩涂盐碱地8~10年的废地改进周期相比,大大缩短了土壤改良周期。目前,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在江苏苏北地区种植的黄麻,便可改良1.4万亩滩涂盐碱地。4年后,改良的滩涂盐碱地可以种植粮食等作物,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产学研结合 突破黄麻加工瓶颈 由于黄麻纤维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高,导致纤维粗硬,支数低,弹性及断裂伸长率也低,因而长期以来,黄麻纤维一直被用于加工麻袋、麻绳及其他包装材料等低附加值的产品。2002年开始,紫荆花公司联合东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麻类研究所等一批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可再生绿色麻纤维技术的研发实践,并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黄麻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对黄麻纤维粗硬、不易染色、加工难度较大等缺点进行多年的联合技术攻关。2003年公司又联合东华大学成立了“东华紫荆花纺织研究开发中心”,成功申请了核心发明专利“黄麻的脱胶工艺”。 刘国忠表示,公司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攻克了国际上一直未能解决的“黄麻纤维分离度低、可纺性差、脱胶、脱色难,有严重刺痒感”等关键性技术问题。成功地将黄麻纤维转化为细软面料,实现了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也因此荣获了中国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江苏紫金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的新型黄麻纤维“摩维”,其独特的不规则多角形构造,使其吸湿性高出一般化学纤维数倍,由它制成的纺织品透气性强、散发快而且手感柔软,色彩亮丽、悬垂性佳,夏季凉爽、冬季不闷湿。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传统纺织印染产业转型而来,经过近年的不断科研创新,已拥有专利500多项,包括发明专利130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现有专利评估价值已超过3亿元,未来我们会继续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刘国忠介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