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虹股份的发展战略看化纤业发展方向
领跑者的新跨越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盛虹股份的几项新动作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2013年5月5日,盛虹集团苏震生物量产5万吨生物质差别化纤维项目在吴江震泽镇奠基,该项目投产后,将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使盛虹成为全球第二家拥有完整产业链生产该产品的企业。 2013年10月,在土耳其召开的ISO/TC38纺织品国际标准年会上,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梅锋正式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人造纤维组工作组召集人的身份,主持参与新的国际标准制定项目,这是继盛虹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印染业ISO秘书处工作之后,盛虹承担的又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 2013年10月28日,国望高科二期第二套装置项目即25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正式奠基,标志着国望高科二期125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进入实际建设阶段,二期项目一旦投产完成,可以大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盛虹股份在依靠一项项自主创新技术,不断推出差异化、高端化纤维新品的同时,还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而积极承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致力于提高我国化纤产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也体现出了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从配合其他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到主动提出国际标准草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研发,盛虹不仅树立了在全球纺织业的领先地位,更实现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中国虽是纺织大国,但长期以来出口纺织品的印染加工、贸易和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和方法几乎都由国外制定,“看脸色”制约了国内产业的发展。而且,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如果准备起草有关纺织品的国际标准,必须得到ISO/TC38的认可。因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上拿到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制定权威的标准体系,首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要过硬,这样才能有话语权。而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超细纤维的最大供应商,建立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国家级化学纤维检测中心、国家级超细纤维生产研发基地等,在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拥有发明专利21项,PCT专利1项;在国家纺织行业标准制定、修订中,主起草了国家、行业标准8项。其中在PTT的聚合与纺丝方面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形成了在PTT合成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利群。盛虹关于PTT合成方法与装置的发明专利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我国PTT聚酯合成技术的垄断,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知识与产业界的技术难题,成为在化纤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标杆企业。 2011年3月,经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ISO/TC38/SC1秘书处从英国迁往中国,落户盛虹集团。工作范围涵盖与纺织品印染有关的所有技术内容,包括产品规范、测试方法、术语定义等。此后,盛虹进行了2年多的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筹备工作。 3年来,盛虹先后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纺织品化学纤维长丝沸水收缩率试验方法》和《纺织品合成纤维长丝干热收缩率试验方法》等项目,为促进国内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盛虹将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推动国内更多纺织印染优秀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同时,加强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建立与国际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配套、与先进技术标准相衔接的标准体系,以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梅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人造纤维组工作组召集人,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纺织化纤行业在标准制定、修改和贯彻等方面的话语权,同时,对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推动化纤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纺织化纤技术的水平,以及显著提升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盛虹能把国内对口的工作做好,盛虹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信心”。 ISO/TC38/SC1秘书处秘书长赵学谦说:“从配合其他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到主动提出国际标准草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研发,盛虹不仅树立了全球纺织业的领先地位,更实现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大突破。” 完善记忆纤维产业链 “在资源与环境制约日益趋紧的形势下,新型纤维材料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盛虹生物基纤维的开发,很好地解决了纤维产品同质化问题,对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将带来重要影响。” 以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生物质材料及新型纤维开发,能够部分替代传统石油化工工艺,代表了当前新材料技术的制高点。2013年5月5日,盛虹集团苏震生物量产5万吨生物质差别化纤维项目奠基。苏震生物项目一期总投资4.5亿元,生产PTT生物质差别化纤维5万吨,年产2万吨PDO,年销售额19亿元。二期预计投资10亿元,生产PTT生物质差别化纤维10万吨,年产4万吨PDO,年销售额将达40亿元。项目投产后,将使盛虹成为全球第二家拥有完整产业链生产PTT的公司。 PTT纤维是新兴纤维品种,综合了锦纶的柔软、腈纶的蓬松、涤纶的抗污以及接近氨纶的弹性恢复能力,将各种化纤优良性能集一身,被称为“记忆纤维”。由于该纤维的PTT聚酯原料合成十分困难,技术门槛和安全门槛极高,多年来一直被世界寡头垄断。2012年,盛虹自主研发、设计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我国首条年产3万吨PTT聚合装置开车一次成功,打破了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对该行业核心技术的垄断。 但是,作为PTT聚酯的关键原料,1,3-丙二醇(PDO)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尤其是生物转化法还一直掌握在一家美国化工巨头手中。清华大学在国内最早开展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发酵生产PDO的研究,其核心专利已获得包括美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的授权。该技术使用生物质原料,从日常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中提取,符合当前世界低碳环保、资源可再生技术发展趋势。 盛虹通过与清华大学多年来的紧密合作,在PDO制备的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并形成了具备生物基纤维特点,集PDO 生产、PTT 合成、PTT 纺丝、PTT面料印染技术和产业化一条龙,完成记忆纤维产业链最后拼图。“如果不能解决原料问题,我国新型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就永远会受到国外限制。”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苏震生物项目的落地,为国内化纤工业培育新兴产业、催生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将成为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在资源与环境制约日益趋紧的形势下,新型纤维材料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盛虹生物基纤维的开发,很好地解决了纤维产品同质化问题,对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将带来重要影响,将为我国化纤行业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抢占功能纤维制高点 “PET复合弹性纤维是未来纤维发展的方向,盛虹希望进一步提升复合弹性纤维形成的理论水平,建立理论模型,为下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指明发展方向。” 目前,盛虹股份拥有140万吨/年的聚酯差别化纤维产能,涤纶长丝差别化率超过了80%,涤纶低弹丝(DTY)及超细纤维系列产品行业排名为国内第一位,其中生物基合成高分子纤维(PTT)与全消光纤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5%与57%,但盛虹创新纤维技术的步伐从没有停滞。 2013年3月18日,盛虹集团博士后科研项目——“PET复合纤维的弹性产生原理、调控机理及应用”正式开题,项目将借助产学研合作,为新型复合弹性纤维建立理论模型,抢占行业制高点。 “从之前的超细纤维到记忆纤维再到如今的复合弹性纤维,多年来创新一直引领着盛虹转型发展。”梅锋介绍,盛虹研发人员依据复合纤维的卷曲结构产生弹性的理论,选择具有不同粘度的PET树脂进行复合纺丝,获得的产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产量大价格优,但缺点是弹性不易控制,导致生产工艺存在一定盲目性。“研究PET复合弹性纤维的机理,从而解开生产工艺参数与弹性之间的谜团,并指导PET复合弹性纤维生产,使弹性可控,便能减少生产工艺中的盲目性,改善产品性能,提高附加值。”博士后课题研究员、江南大学博士蒋学说。 据悉,用新一代复合弹性纤维做成的织物,不管是机织类还是针织类产品,在舒适度和色彩上都具备诸多优秀性能,而且比传统纤维更环保。梅锋表示,盛虹希望通过博士后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复合弹性纤维形成的理论水平,同时建立理论模型,为下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指明发展方向。 在持续研发的基础上,盛虹股份为释放功能性纤维生产活力,继2012年国望高科一期6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全部投产完毕后,二期125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也进入实际建设阶段。2013年10月28日,二期第二套装置项目即25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正式奠基。 据了解,国望高科二期125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共有五套装置。项目所采用的聚合装置由公司首创在反应过程中在线添加功能性第三单体、连续化工艺生产路线,以充分改善熔体的理化性能,具有反应充分,流程短,生产能力大,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低等特点;纺丝装置则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环吹风生产技术,卷绕采用最节电的10头或12头纺WINGS技术;加弹装置以特殊设计,专项提供,融入了公司的要求元素。在此基础上,公司对设备进行二次改进,使其具有锭位多,高速、节能、高品质的特点;通过在线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发创新,可以有效提升车速,增加单位时间生产效率。年产25万吨差别化功能性纤维项目作为整个二期项目的第二套装置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该项目的相关设备装置充分考虑了节能、降耗,产品品质优良等特点。 以创新的纤维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成为国际化、品牌化,形象鲜明的绿色科技纤维企业,这是盛虹股份的发展目标,也是我国化纤产业发展的方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