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喜晒成绩单
从1999年以96万元资金和6台旧设备开发高精度无机械波罗拉起家,到如今纺纱主机市场份额在山东、河南等多个纺织大省占据大半江山,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14年的历程不仅见证着同和在创新道路上不懈追求的足迹,更是纺机企业转型升级最有力的诠释。 在2013年刚刚过去之际,同和晒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成绩单:2013年,同和公司罗拉、摇架、集聚纺装置三大核心专件及系列棉纺细纱机、系列棉纺粗纱机、系列毛纺细纱机等三大主机产品销售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完成销售6亿多元,利润6000多万元,销售同比实现翻番,利润增长幅度达200%。近日,记者采访了同和公司董事长崔桂生,深度了解同和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记者:2013年,同和销售同比实现翻番,利润增长幅度达200%,您认为同和取得这样值得骄傲的成绩主要原因是什么? 崔桂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的成功转型。从2008年开始,同和公司就确立了第二次创业的战略,从纺机专件领域转入粗纱机、细纱机等高端纺机主机领域。确定转型战略后,同和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更好地发挥产业链资源中的罗拉、摇架和集聚纺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了同和现有品牌和技术研发潜力。 在转型中,同和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准备之事的风格,做任何事都事先做到看清、想清、算清、准备好。同和每开发一个产品都要树立一个世界级标杆。比如,同和罗拉产品的标杆就是德国青泽的罗拉,摇架产品的标杆是德国绪森摇架,紧密纺产品的标杆是瑞士立达、日本丰田。当一个产品推向市场赚钱后,再做第二个产品,因此,同和公司产品推向市场后,都是赚钱的,并且能与世界顶级品牌平分秋色。 记者: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研发,长期以来,纺织企业都在积极寻求途径力求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同和作为成功转型的企业,在这方面有何心得? 崔桂生:我认为“只有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的行业”,因为有创新。同和公司提倡五个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公司设立员工创新奖励基金,每年拿出销售总额的3%,实行月月创新评审。公司每年在预算中列支销售收入的5%作为新产品研发经费,“成功是个人的,失败是公司的”,允许失败,允许反复试验。此外,专门设立了“同和诺贝尔奖”,即同和诺贝尔发明奖、同和诺贝尔创新奖、同和诺贝尔贡献奖、同和诺贝尔模范奖、同和诺贝尔团队奖,2013年奖金29888元,每年递增10000元。同时,公司还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与安徽华茂、山东鲁泰等国内知名纺织企业强强联合,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 记者:面对2014年,您认为同和将迎来怎样的发展环境,同和公司会有哪些调整? 崔桂生:目前,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遇到瓶颈,纺织行业大批企业都到了优胜劣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未来3~5年的行业大洗牌,同和有足够的实力、信心坚持下来,继续坚守纺织机械,坚守就能成功。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竞争是全方位、立体型、360度竞争,拼的是企业的整体实力、综合素质。13年来,同和时刻未雨绸缪,备战备防,毫不松懈,为应对危机储备了充足资源,实施创新、升级、变革,心无旁骛打造现有产品,让用户取得竞争力。 记者:2013年,同和赞助了首届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第二届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也由同和赞助,这表明,同和一直热心行业公共事业。请介绍一下同和参与行业公共事业建设的一些情况。 崔桂生:同和公司之所以取得成功,取得现在的世界知名品牌和地位,离不开时代赋予的机遇,更离不开各级政府、各级协会的关心支持。因此,饮水思源,积极参与行业公共事业是同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012年3月18日,同和公司协助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江苏常州举办了第四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2012年12月,同和公司承办了首届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为继续支持民族纺织行业的全面进步,早日实现纺织科技强国、品牌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人才强国的纺织强国梦,同和继续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同和会继续关注行业公共事业的发展,时刻准备用自己的行动、能力去为行业进步作贡献。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