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茂:战略引领 协同管理 努力打造百年华茂
安徽华茂集团(以下简称:华茂集团或公司)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有控股企业,现发展为3个工业园和正在建设的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集纺织、印染、织染、服装、典当拍卖、金融投资等多元经营为一体,现有54万枚纱锭、1054台无梭织机和服装生产线。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850)。迄今,公司已连续39年保持盈利,并成为“中国棉纺织精品生产基地”。2011年,公司总资产达7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5亿元,利税总额6.4亿元,利润总额4.85亿元,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 最近,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报告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2012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华茂集团在“中国纺织行业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力拔头筹。 华茂集团年产高档纱线5.5万吨、高档坯布面料6000—8000余万米。产品远销日本、意大利、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端市场,与国内外众多品牌相配套。通过不断加大新型纤维纺纱工艺研究,利用非棉天然纤维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等多种新型纤维开发新产品,并与后道色织、针织相配套,以满足高档面料产品开发的需求。 公司各项技术指标均处在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标志着棉纺企业技术的“三无一精”水平,华茂集团无结纱比重达100%(国家棉纺织“十二五”末全国平均水平达到85%,下同),无梭化率100%(全国平均水平达到85%),无卷化率50%(全国平均水平达到65%),精梳纱比重占75%以上(全国平均水平达到31%)。如图所示
50多年来,华茂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的考验,始终胜券在握,直至发展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排头兵企业”。这些年来,公司赢得了一系列荣誉:2006、2007年,企业生产的“乘风”牌精梳纱线和“银波”牌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公司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纺织技术创新企业”、“2010全国纺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8年跻身首批全国“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并获得全国纺织工业“科学技术贡献奖”、“科学技术一等奖”,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影响力传媒大奖?最具战略影响力上市公司”称号,2010年被工信部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称号。 华茂集团在全国同行业首先通过IS09001-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之后,又顺利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BSCI社会责任体系认证和Oeko-Tex100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等,实现了华茂集团管理的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事实证明,华茂集团能够长盛不衰,不仅得益于以董事长詹灵芝为班长的过硬管理团队,得益于良好的经营理念、核心技术和严格管理,而且得益于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华茂发展模式”。在行业内,人们提起华茂集团都赞誉其产品质量好、效益好,是一个“质量、效益型”企业。 华茂集团始终秉承“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的企业宗旨,以振兴民族纺织业为己任,提出了“以人为本,造福社会”的价值观,并将“科技华茂、国际华茂、百年华茂”作为企业的美好愿景,从而抓住机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本创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在产业升级中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制定战略管理的由来及其内核 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茂集团始终坚持抓质量不放松,有效的夯实了公司发展的基础,稳定了质量,提升了品质,走出了一条精品发展道路。尤其是进入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这样的环境中,再好的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因为无论你有好的产品还是好的质量,市场均无法接受,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冲击着企业的效益。正如全国劳动模范、公司董事长詹灵芝所作的精辟分析:以前,企业管理是被管理者畏惧管理者的权威游戏,但这种游戏只能是在经济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供不应求情况下的一种玩法。如今,从计划经济转向了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人们的观念、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也从狭小的省份、国内已经扩张到了全球化。特别近些年国内纺织产能的迅猛扩张,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极大改变,公司的发展也从经营策略式向战略经营式转变,从单一的经营转向多元经营,新的市场环境迫使企业管理必须由权威管理转变为尊重员工,激励员工,以员工与企业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主分配为核心,不断推动民主管理。 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和形势的复杂多变,华茂集团依托精细化管理,对战略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经过缜密思考和反复调研,最终提出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规划。为使规划制定得更科学、更合理、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公司邀请我国知名高校为企业研究制定规划,以此来引领企业内部的运营,实施精细化管理,着眼于谋划企业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 战略管理内核 1、总体战略思想及战略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矢志不渝地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完善产业价值链,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打造全产业链低碳经营模式,努力把资源变为资产,将资产变成资本,全面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发展战略: 以产权为纽带,打造纺织主业价值链;以金融为平台,打造资本运作价值链;以新材料新纤维为起步,打造高新技术应用价值链;以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为资源,积极探索企业轻资产经营。即“三加一”发展模式。
企业使命:做中国纺织行业的领跑者 企业愿景:科技华茂、国际华茂、百年华茂 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造福社会 企业精神:团结、务实、创新、超越 企业作风:严谨作风、齐心协力、勤奋工作、谦虚好学 2、总体战略目标。 到201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0-100亿元。 3、总体战略重点。 2012-2013年,以科技引领,人才战略和协同创新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产业链延伸及协同创新为核心,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调整,构建营销网络,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力实施人才战略,内引外联,加强人员培训和引进,整合、提升人力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和管理流程,导入品牌管理,强化管理和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2014-2015年,以品牌引领、价值提升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价值链,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完善营销网络,铸造华茂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程度;全面提升公司和员工价值,和谐发展;强化内控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确保整个产业链条通畅;实现公司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运行,保持企业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二、精心实施战略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逐渐处于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变化频繁的和难以预料的环境中,时刻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挑战。而此时企业如果仍靠计划、经验和主观臆断来进行决策,很难保证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实施战略管理,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经营结构,着力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抵御各种风险和认清自身的优劣势,公司在构建的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方案及措施中,提出了组织创新及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品牌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原料战略、生产运作及研发战略、财务及资本运营战略等企业战略管理,进而在同行业中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做强主业,完善延伸产业链。 作为一个棉纺织企业,华茂集团长期坚持立足主业、抓好主业,做精做优主业。同时,打破传统的理念,以建设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为契机,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入园合作发展,把现有的54万纱锭做出特色,纺精品纱、织精品布。华茂织染公司、德生印染公司和意大利佰斯特合作项目的投产并兴建,一举改变了华茂集团纺白纱、织白布的历史。现在,华茂产业链已延伸到色织,印染。投资新疆利华棉业,建立了自己的棉花基地,确保了公司优质棉花资源的供给;与德国品牌服装公司合资建立了时服公司和服装公司;千方百计延伸完善纺织主业价值链,把纺织主业做得更好。公司在烧毛丝光、典当拍卖、金融证券投资等多元投资,都是为了支撑主业、反哺主业,实现主业利润的最大化,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2、科技先导,拓宽国际视野。 华茂集团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眼光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主动捕捉国际市场信息,积极与国际知名公司“联姻”,借助其先进的技术,合作兴建企业。特别是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的兴建,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工业城建成后,将由染整、色织、针织、纺纱、服装、新型纤维加工、产业纺织品区及创业园等组成,形成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从纤维到面料及服装设计制造等各环节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本着科技先导、全球视野、产业协同、品牌引领、龙头带动、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利用华茂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国际国内高端设计、研发、制造能力向工业城转移和集聚,推动原料、纺纱、织造、染整、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发展,让华茂集团更快、更强的走向世界。 3、利用品牌效应,建设好工业城。 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一期2851亩规划用地当中的1000亩已经布局完成,几家高档次、高素质、高环保、高附加值的“门当户对”企业已入驻。到2015年,工业城(一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工业产值80—100亿元,利税20亿元,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
作为带动安徽省纺织工业发展和安庆市建设千亿轻纺基地龙头的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自启动建设以来,得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安徽省委省政府、安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列为安徽省重点产业项目和全国9个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之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王天凯会长和联合会领导就华茂工业城建设也都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参加了工业城的开工奠基。安庆市政府为充分发挥华茂集团在国际国内的品牌效应,集聚纺织产业,着力打造设计、生产、营销、品牌运作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全市纺织产业发展,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提供了政策及环境支持。 华茂集团在建设工业城上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工作的主抓手,促在谈项目早日签约、签约项目早日开工、开工项目早日投产、投产项目早日增效,不断推进工业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城自开工建设以来,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查、主持召开现场协调会,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城的建设。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直各部门的倾力支持下,华茂集团与各方面密切配合、精诚合作,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完善,一手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城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蒸汽管廊、排污管网等一批基础建设工程竣工运营,11万伏变电所进入项目征迁和施工设计阶段,工业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形象大幅提升。首批入城的德生印染项目已经投产、华茂色织项目基本建成试生产,特别是2012年11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意大利总理府见证了华茂与意大利佰斯特公司合资的安庆华茂佰斯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这些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快速推进,使工业城产业集聚效应和建设成果加速显现。 4、注重细节,扎实开展6S管理活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细节决定。而任何一个管理上的细节失误,就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或经济损失。其实在现实中,细节同样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和细节的极小偏差的不精准,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着手建立了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职能管理。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去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细化目标、责任,关注细节,精耕细作,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根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公司把注重细节贯穿于6S管理之中,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量身打造6S特色管理模式,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6S管理内容,规范生产现场管理、责任区管理、生产环境等等,每周6S管理小组对各分厂(公司)、部门进行检查考核。6S管理是企业现场各项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全面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提升全体员工的素养,提升企业的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两化”融合,着力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工业产品的智能化和低能耗,为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迈进提供了广阔的增值空间。华茂集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1999年至今,公司不断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加强“两化融合”,全面打造数字化纺织企业。先后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发《华茂信息化工程》(即MIS系统),建成了一个ERP框架下的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公司与东南大学再度携手对原有MIS系统进行升级,联合开发了“华茂生产智能调度及工艺设计CAD系统”。公司通过信息战略规划,着手建立信息系统平台,并实现远程实时控制管理和会议即时同步,对远在新疆、云南、湖南的分公司实现了远程网上系统管理。 目前,华茂集团基本上实现了财务网络集中核算、人力资源信息科学调配、物资设备网上采购、生产数据实时分析、计算机辅助配棉、工艺设计生产调度智能化、重要业务流程网上审批等等。整个网络已覆盖了集团公司,其中敷设光缆近10公里,建立了安全规范的计算机机房,各种网络服务器12台,各层交换机100多台,华茂上网计算机超过500余台。公司将企业信息化定位于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几年来,公司累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达数千万元,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显著提升。华茂集团先后被认定为“安徽省制造业信息化集成示范企业”、安徽省“数字化”先进企业、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2年)。 6、构造轻资产经营,放大资本效益。 按照公司3+1的发展战略和董事长的要求,销售要借助华茂品牌的影响力,少投入多产出,通过委托加工和贸易的方式,努力构造轻资产经营,放大资本效益。销售业务进行分权化管理,权责明确,着力构建一个互补又富有弹性的销售组织架构。 如今恶劣的市场环境和复杂多样的市场需求,已经不再允许企业有单一的购买行为。为卖而买,切切实实为订单服务。华茂经营计划处和进出口公司是这一创新理念的忠实实践者。
2012年进出口公司进口棉花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1.03%。PIMA棉,澳棉,SJV棉,有机棉的进口供应,大大满足了市场高档漂白纱和环保概念的需求,为销售接单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料保障。今年国内外棉花市场风起云涌,变化莫测,国内外棉价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落差。为了争取经济效益,加大加工贸易力度,并做好核销棉花工作,稳定了出口订单销售。 正因为有了企业内和企业外两条供应链的支持做基础,营销业务初步形成良好稳固的上下游关系,一些知名企业成为华茂稳定的外部资源供应链和产业链延伸中的无形资产,到目前为止,国内八个办事处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中高档市场的集散地,呈现扇面结构。境外设有香港办事处、国外设有意大利办事处。每个办事处设立相应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专门服务,通过提升服务价值来培养忠诚的顾客市场。 7、注重人才管理,为打造科技华茂储备人才。 长期以来,华茂集团坚持不间断、多渠道、全方位地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领导的重视、资金的保障,使员工教育培训的内涵不断延伸,办学的路子在不断拓宽。每年公司都要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进行全员轮训。特别是近几年,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进入了高潮期,无论是高管还是中层管理人员,或是普通员工还是技术骨干都要分批、分层次地进行轮训和继续教育,以适应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华茂集团每年用于职教的投入多达480余万元。 ①请进来,“借脑”办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华茂集团先后与东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合办班,建立人才定向培养机制,进行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这为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的成才,提升员工职业生涯搭建了重要的平台。2003年以来,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员工已有147人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本科和大专学历。20位员工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获得了东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培养毕业的中专生达78名。目前,还有66名员工正在接受本科及专科教育; ②“本土化”培训,红红火火。公司每年都要举办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设备维修工、后备大班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总操作检查员及机械制图等9个班。2012年,企业就有4000多人次参加了各类培训,培训率占员工总数的50%以上。从2011年起,作为员工福利,公司规定,常日班员工每年带薪脱产学习三天。当年有1000多名常日班员工参加培训。经过培训,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使人才得到储备,优化配置了人力资源。员工们动手解决生产、技术、质量等难点、疑点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参加学习培训的员工,有的还走上了值班长、工段长或分厂厂长领导岗位。公司每两年还对专业技术工人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不同级别的聘任,在任期内按月发放津贴。目前,华茂集团已有802位员工评聘上了工程、经济、财会、统计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职务,472位员工被聘为初级技师、二级技师及高级技工。 ③举办各种竞赛,提升员工技能。公司每年通过举办设备及运作操作运动会,培养、发现技术尖子,对技术水平突出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同时,开展以分厂为主导,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小改小革活动,鼓励他们立足岗位,贴近实际,创新操作手法,优化工艺流程,不断对设备性能进行改良探索,积极对进口设备国产配件替代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012年前三季度,各部门申报小改小革项目就达88项,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通过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平台,有效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工程技术人才为骨干、青年技术人员为基础、大批技术能手为补充,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层次互补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 8、推行民主管理,强化班组建设 华茂集团将自主管理,强化班组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华茂集团十分重视抓好班组建设工作,注重动态管理,坚持日有活动,月有主题,季有亮点,年有提升,不断拉高建设班组标杆。2011年,公司制定了以围绕生产、经营和优质高产低耗为目标的《2011—2015年班组建设纲要》,将班组建设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纲要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激励员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员工与企业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提升员工技能、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为重点,以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学习、攻关、创新、劳动竞赛以及文体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企业的造血功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为指导思想,努力打造并形成以普通班组、合格班组、优秀班组、标杆班组、命名班组为构架的班组建设“塔型”体系。
按照《纲要》的要求,华茂集团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型班组”、“工人先锋号”、“优秀班组”、“标杆班组”和“命名班组”等竞赛活动,使一大批“自检员工”、“星级员工”、“星级师傅”脱颖而出,极大地提升了班组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并在工程技术人员中设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公司课题攻关组,对攻关成果给予重奖。目前,公司共评选出150多个优秀班组,占班组总数的10%以上。评选出的“命名班组”、“标杆班组”,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员工自主管理和班组建设的扎实开展,不断提高了班组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三、战略管理取得的成效 通过长期的努力,华茂集团取得了令同行羡慕的业绩,并在行业中成为了赢家。但是,能不能赢在全球呢?面对这个重要课题,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坚持战略引领,精细管理,协同管理,精细化运作,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资本创新,追求投资价值最大化。 如何提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价值?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显得尤为重要。资本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它的“溢价”特质,而要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不仅仅是看企业的规模,关键在于企业规模的价值。保持价值的稳定提高,是衡量现代企业发展的标志。那种有规模,没有价值获得发展的模式,最终会萎缩,甚至消亡。华茂集团实行资本创新经验表明,资本运营的目标,既要不断追求产业资本的价值,又要不断追求投资的价值最大化,规避资本经营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长久的发展目标。 2009年,华茂集团将部分国有股通过挂牌转让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引进了战略投资者。现在公司的资本结构由原来的100%国有变为国有占51%,战略投资者占39%,员工占10%,形成了公司发展与员工激励的长效机制。通过优化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了公司市场化运作能力。目前,公司确立了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为发展、互为支撑的经营格局,这种资本结构有利于化解经营风险和企业长期稳健发展,具有华茂特色。
在资本运作上,华茂集团不断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如买方信贷,定单保理,套期保值,打捆保险等都进行了有效探索,努力放大资本效应,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首先,认真研究分析市场,适时调整投资策略,稳步推进PE投资。2009年底成立的安徽华茂产业投资公司,目前已累计投资1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1亿多,主要涉及TMT、科技农业、生物医药、教育软件、先进制造等项目。其次,创新投资思路,整合企业资源,力求金融资产收益最大化。大胆提出依托现有股东的优势,参与广发证券的定向增发,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取得增发的股权,并成功和工行、建行签订了股票收益权信托计划,筹集到所需资金。2011年,企业利用广发证券“T+O”的方式,增利1个多亿。 从华茂集团涉足资本市场以来,成功的资本运营成效,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翼下收获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令全国同行业刮目相看。安徽华茂股份公司自1998年上市到持有广发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徽商银行的股权,已有十几年,获得良好投资回报,成为支撑企业主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成功的金融投资支撑产业资本的发展。 (2)技术创新,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再创优势的源泉。近几年来,华茂集团提出向技术要成本、要效益的新思路。围绕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领先的纱线和坯布生产加工技术,提升了行业的创新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近三年开发的3000多只新产品中,大多数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新产品产值率达45%以上。有7个产品系列分别获得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优秀创新奖”、“优秀设计奖”和色织产品“创意设计”奖。 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嵌入式复合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棉纺嵌入式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代表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先进的技术水平。特别是2011年6月,公司采用国产棉花,成功开发出当今世界最细棉纱--Ne600纱线及面料,标志着华茂集团技术水平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围绕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公司制定了《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发展纲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依托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在服装设计、面料研发、纱线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近三年来,企业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2010年又申请受理专利12项(其中受理发明专利7项);主持、参加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15项;近三年来,企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一等奖1项,创新成果显著。 目前,公司的棉纱主要质量达标达到了乌斯特2007公报5%—25%,坯布“四分制”下机一等品率达85%的国际先进水平,大大领先于国内同行业水平,技术创新的成效正不断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据海关统计,2011年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中,华茂集团出口纱线和面料价格均高于国内同类产品平均单价的50%以上。 (3)管理创新,在竞争中体现活力。 竞争永远是激发企业管理变革的活力和动力,也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实施战略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升华。在管理过程中,十分注重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管理人员增强执行力,员工增强自主意识,全员实现管理过程的“无缝对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坚决杜绝“无效管理”。在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机制等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在劳动用工上,实行市场化、法制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向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用工水平看齐,基本实现了“工作满负荷,岗位兼并代”;在收入分配上,实行考核、承包、奖励等多种形式,将员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生产效率及企业效益紧密相连,易岗易薪,注重公平,努力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员工考评和分配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积极推进人本工程管理与建设。企业制定了“人本工程规划”,坚持引入竞争机制,各级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所需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在管理机制上,体现差异化竞争策略。多年来,公司把创新管理的重点始终放在优化成本的管理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目标利润考核体系。从原料物料的采购到投入,从生产工艺到品种质量,从产品接单到市场销售,分解为300多个指标,通过关联考核、交叉考核、捆绑考核等多种形式,形成责任到人,量化到人,考核到人的三位一体激励约束机制,把目标成本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使公司的投入与产出一直处在受控状态。 (4)质量创新,实现精品效应追求卓越质量。 华茂集团始终不渝地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目标,走精品之路,实施严格管理和技术创新,追求卓越质量,创华茂品牌,实现精品效应。早在1985年,企业就总结出了质量管理的“五要素”,即抓指标质量、抓实物质量、抓长期稳定的质量、抓包装和运输质量、抓售后服务质量,包括合同的履行、用户意见的落实、特殊要求的满足等,并实行严格的“质量否决权”。努力把精品意识深深地融入到每个员工的心里。力求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做到“严”、在质量考核上坚持“紧”、在质量水平上追求“稳”、在质量服务上体现“精”。1992年,企业通过了“质量考核奖惩条例实施细则”,使质量工作真正走上了依规管理的轨道。并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用户标准”的口号,把国家标准定为企业质量考核的起点线,先后修订和加严质量标准330余项次,特别是对主要质量指标增加了下线值考核。 华茂集团先后投资14亿多元,实施“精品紧密纺技术改造项目”、“高档服装生产线”、“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技改项目”、“高级医用无纺布技改项目”、“年产6000万米高档色织染整面料生产线”等项目,这些项目均属当今国际一流水平,投资省、起点高、技术引领性较强,产业升级显著,为企业创品牌、实现精品效应“给力”。 (5)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打造和谐企业。 实现中央提出的共建共享要求,就是要千方百计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谋福祉,这是华茂集团领导班子多年来所达成的共识。从2007年至今,公司将“共建共享”列入每年的方针目标,每年都要投入一千多万元,为广大员工做好事、办实事。相继建立了“三大基金”,为员工特别是特困员工提供救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全体员工免费提供工作餐,免费为夜班员工发放牛奶补充营养,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每两年拿出20余万元对女工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至今已坚持了17次。每两年进行一次40岁以上女工和50岁以上男工的身体常规体检,确保广大员工的身体健康;兴建员工保障性住房,加快民生工程,让员工居者有其屋;高温季节,公司党政工领导及时把清凉送到生产一线员工手中。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企业的关怀、组织的温暖。同时,在分配上还注重向技术和管理岗位倾斜、向运转一线工人倾斜、向工作量大的岗位倾斜,注重各类员工的切身利益。实现共建共享,既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又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华茂集团在发展中还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而且还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多样的文化需求,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公司先后在各个工业园区都建有员工图书馆、活动室,添置员工活动器材,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各类球赛、棋类比赛和书法比赛、征文大赛,以及“我爱我家才艺大赛”、女工才艺展示等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广大员工增进了交流,开阔了视野,陶冶了道德情操。追求美、创造美,已经逐渐成为广大员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华茂集团的发展宗旨是“关爱员工,造福社会”。因此,公司在千方百计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谋福祉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企业、社会、员工的和谐发展。积极参与扶贫助学、抗击非典、支援灾区等社会公益活动,至今先后捐款近千万元用于社会公益活动,还为岳西县石关乡建立了“希望小学”,更好的促进了贫困山区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安庆市人员就业问题。公司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褒奖。 纺织产业作为民生产业,是“衣食住行”中的首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作为努力打造“百年华茂”的企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华茂集团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在不断加快企业发展,延伸纺织产业链的同时,非常注重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在工业城内新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 正是凭借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华茂集团跨越了纺织企业作为传统污染企业在发展上的障碍,顺应了国家有关部门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项产品单耗指标也处于国内同类企业较好水平,完成节能量23385吨标准煤,实现了与省、市政府签署的到2010年底节约7330吨标准煤的承诺,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二五”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华茂集团凭借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地方政策的东风,加快实施转型发展的步伐,努力实施以产权为纽带,打造纺织主业价值链;以金融为平台,打造资本运作价值链;以新材料新纤维为起步,打造高新技术应用价值链;以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为资源,积极探索企业轻资产经营。同时,以“盘活存量、放大增量”的思路,继续深化改革,围绕资源、资本、资产有效配置,在放大效应上作文章;在建设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中,发挥工业城“创新孵化器”的功能,以着力打造大纺织、创世界品牌,打造绿色纺织,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为推进中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力求把华茂集团打造成为“科技华茂、国际华茂、百年华茂”。 2011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华茂集团视察,当看到华茂集团利用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开发生产出的600s纯棉特细精梳纱,称赞道:“真是了不起,华茂不愧为中国棉纺织行业的NO.1!” 【专家点评】 “十二五”以来,在建设纺织强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创新体系的构建,努力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广大企业的共识。实践证明,开展管理创新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产业价值链,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打造全产业链的低碳经营模式,有效的推动了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开展的一系列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举措,正是适应了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大趋势,通过战略引领,协同创新,实现了连续38年保持盈利的良好业绩,树立了我国棉纺织行业里的一面旗帜。公司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在行业中大力推广。 实施战略引领、价值提升,构筑发展宏图。公司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大好机遇,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制定了《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科技华茂、国际华茂、百年华茂”战略理念和使命,构筑了“以产权为纽带,打造纺织价值链;以金融为平台,打造资本价值链;以新纤维、新材料为起步,打造高新技术应用价值链;以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为资源,积极探索企业轻资产经营”的“三加一”发展战略;通过四大创新(资本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两化”融合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管理的更有效结合。通过创新金融投资模式,有力地带动了产业资本的不断增值,尤其在PE投资上获得的巨大成功,令国内同行业刮目相看,有效的反哺了实体经济。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了依靠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路。公司开发出的Ne600纱线及面料,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代表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先进的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在“两化”建设中,通过深度融合,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几年来,公司累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达数千万元,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投资逾千万元的全覆盖ERP信息系统平台正在开发建设之中,该系统的建成,对于实现远程实时控制国内各地的分公司,乃至未来管控国外分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划时代意义。基于公司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准确定位,这一战略举措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生产方式由传统制造向柔性智能化生产的转变。 致力协同创新,构筑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联盟,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2012年10月份,公司与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西安工程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纺织经济及企业管理创新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公司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先后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到公司对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管理把脉开方;先后与意大利百斯特公司、香港德生公司以及福建石狮、上海、常州武进马杭、新疆库尔勒等地优秀企业建立产业协同关系,同时,围绕公司的优势产业,积极打造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制定科技激励政策,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吸引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公司连续38年保持盈利,创造了全行业的神话。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公司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经济效益指标实现了翻翻。 一言蔽之,华茂集团管理创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长期坚守追求卓越、以人为本、质量优先、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缔造了我国棉纺织行业内的“华茂发展模式”,是中国纺织企业“精品模式”的典型代表。公司成功解决了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以战略管理、协同创新为指导,重构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全产业范围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管理创新方面的突出成果,对于行业内的其他纺织企业乃至其他非纺织企业均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导向意义。 (评审专家:西安工程大学 郭伟教授、李军训教授、姜铸副教授)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