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昌邑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企业动态>正文

德棉集团:信心贵于黄金

                     

  11月5日中午,一场雨雪过后,天气变得清冷,但德棉集团生产车间内却是一片织机轰鸣。车间外,干部职工敲响锣鼓,欢送细纱车间女工、党的十八大代表王晓菲进京。

  德棉集团董事长李会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1至10月,我们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其中贸易额3.7亿元,上缴税金3600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达到2400元。全厂上下精神振奋,对今后发展充满了信心。”

  重拾信心,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闯出一条生路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之自身的复杂原因,到2011年底,德棉集团停产面达80%,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许多工人无奈地选择离职。任英,细纱车间轮班长,今年38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情依然难以平静。“当时看到一个车间接着一个车间灯灭了,机器不响了,心都揪紧了。我们当时都担心企业要是破产了,日子该咋过呀!”

  德棉集团有着辉煌的过去,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老国有企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获得过无数荣誉,曾经是全国棉纺织行业的一面旗帜。在集团办公室,记者看到荣誉证书装满了柜子,墙壁上贴满了各级领导到德棉视察的照片。企业由顶峰跌入低谷,对干部职工心理打击是巨大的。

  李会江谈到企业遇到的困境时,不禁眼眶发红。他真诚地说:“因为停产,员工情绪低落,我们为企业和员工的前途、命运担忧。”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企业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信心问题。”代表市委、市政府进驻企业工作的市政府党组成员李月明对此深有体会。2011年12月29日,李月明接到市里任命,主持德棉集团重组工作。当天下午就走马上任,第二天召开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他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确立“集团统一领导,两公司分设,并列运行”的管理机制,提出了“一切为了企业发展、一切为了职工利益”的发展理念,作出了克服千难万难、迅速恢复生产的决定。

  集团紧急调运3600吨棉花用于启动生产,让职工重新上岗,沉寂多时的车间一下子忙碌起来。趁热打铁,集团接连召开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职工代表会议,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在全厂叫响了3句话,“坚定信心,黄土也能变黄金”“凝聚人心,众人就是圣人”“下定决心,就能排除万难”,并确定了全面恢复生产、扭亏为赢、搬迁改制三步走战略,干部职工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

  信心和决心能够创造奇迹。到3月9日,全厂23万纱绽除约2万纱绽的问题机外全部开齐,布机开台达825台,开台率达到80%以上;6月份当月销售收入13108万元,同比增长148.26%,实现止亏目标;截至10月底,提前完成年初确定的售收入10亿元、贸易额2亿元的任务目标。同时,职工收入大幅增长,每月仅工资成本就增加200余万元,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了发展成果。

  从陷入停产、濒临倒闭,到迅速恢复启动,全面恢复生产,再到扭亏为赢,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德棉集团仅用200多天,创造了重组再生的奇迹,深刻诠释了信心比黄金贵、办法比困难多的深刻道理。

  大胆改革,靠机制创新赢得发展空间

  从建立集团,到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从成功上市到退出股市,德棉集团走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由于严峻的纺织行业形势,资金供应链的极度紧张,企业必须在经营机制上做出重大调整。对德棉集团来说,改革不可避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对德棉集团的重组改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研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到德棉集团现场办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对改革方案进行认真安排,在政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减缓免行政收费,支持企业在运营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经过充分酝酿和审慎操作,德棉集团与浙江第五季实业有限公司和山东第五季商贸有限公司签署《资产置换协议》,对集团所属上市公司资产进行置换,部分资产置换出上市公司,成立山东德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资产留在上市公司,成立德州锦棉纺织有限公司,理清了两个公司之间的关系,明确了集团的领导核心。

  确立新的运营机制后,集团在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分公司分厂制运营,划小核算单位,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共设立纺纱、色织家纺、织布、机动四个分厂和销售、经贸、原料经营三个公司,相互之间既合作又竞争,自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此降低管理成本,大幅提高生产效益。

  纺纱分厂经理李德志介绍说,集团改革后,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科室人员减少了,赋予分厂更多的权力,从而在集团内部形成了相互监督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整体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样,分厂经理加大了对车间主任、轮班长的考核,形成了“千斤重担共同挑”的局面。

  在生产一线,集团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超产激励”政策,上不封顶,多劳多得,干得好的员工月收入突破3000元,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能手。7月13日,集团召开“突破六月暨上半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表现突出的一线员工进行表彰,一等奖发放现金1万元、二等奖6000元、三等奖3000元,奖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员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还完善了奖惩激励机制,严格责任考核,实行了生产组织、经营、服务监管、督导四条线管理,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企业焕发了勃勃生机。

  攻坚破难,把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德棉集团采访时,记者始终被一种情绪感染着,在纺纱、织布、整理各个工序,工人们来回穿梭,异常忙碌,但毫无倦容。她们告诉记者:“只要企业好了,生产正常了,再苦再累也愿意。”不深入到企业一线采访,很难体会德棉集团全体干部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依恋。

  面对困境,只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路是咬紧牙关冲上去,靠努力和汗水,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一条路是畏惧退缩,被市场无情淘汰,企业停产,职工失业,后果不堪设想。无疑,有着光荣传统的德棉人选择了前者。李会江真诚地说:“对企业来说,一切空谈都没有用,唯有一个‘干’字,干能解决一切,干能说明一切,不干什么也没有。命运要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债务缠身,资金链脆弱,无疑是制约德棉集团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团多渠道筹集资金,想尽各种办法渡过难关。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和运河经济开发区及各金融机构为企业早日脱困发展,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纺织行业市场低迷,产品利润难以消化,国内与国外棉价巨大差距,企业要想重新崛起发展,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10月15日至17日,德棉集团举行2012年新产品发布会暨客户联谊会,推出了天竹纤维、光触媒蜂窝纤维、蚕丝蛋白纤维、铜氨丝纤维、圣麻纤维等五大系列460多款面料产品,受到国内外百余家企业的广泛关注,揽到一大批客户订单,展现了企业的技术实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