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企业动态>正文

订单转向大企业 即发集团逆境中迎机遇

                     

  在一些中小企业濒临破产之时,有些大型针织企业却在“洗牌”中迎来更多的机遇,推动产业升级。
  “现在订单做不过来,欧美的客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在出口型企业哀鸿遍野的今天,山东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玮东的一番话让记者颇感诧异。杨玮东说,现在的订单是从南向北转移,从小企业向大企业集中。青岛即发是一家拥有1.5万余员工的国家大型一级企业,主要生产针织和梭织面料服装、发制品、手套、玩具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玮东告诉记者,一些靠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面临很大压力,一方面订单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因议价能力较差而无法消化上涨的成本,不少出口型企业因此关闭。相对而言,大型企业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些。杨玮东说:“大企业用工制度原本就相对规范,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对我们影响不大,在新法实施后,大公司反而能拥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相比那些被动提高劳动成本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此外,由于珠三角纺织企业的原材料都从外省市购买且分工更为细化,产业增值链短,而即发原材料在当地采购,从织造到染整整个生产过程全都自己完成,因此原材料成本低一些,增值链也长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利润相对更高,因此在内忧外患下生存压力也小一些。
  杨玮东介绍说,中小企业做的都是零散的小订单,或者是给大企业消化剩余订单做OEM。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令中小制造企业资金链骤然绷紧。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只好选择停产甚至倒闭。国外采购商为了规避风险,只得将订单向大企业转移。
  杨玮东说:“小企业退出竞争,这种局面其实有利于大企业选择订单,控制风险,同时提高议价能力。”他认为:“海外客商若放弃即发这样的制造商去另外寻找可替代企业,有相当的困难,因此我们能够成功向买方提价,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提高出口售价。”以前美国一个品牌往往会在中国寻找至少3家以上的加工厂,但次贷危机后,美国采购商更看中的是其生产能力和出厂价,“订单数量大了,自然价格就能低一点,3家加工厂筛选到最后只会留下一家。”杨玮东说。
  杨玮东预计明年年终纺织行业会有更激烈的分化。当记者问到,行业中类似即发这样境遇的企业有多少时,他回答:“10%。”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