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郑棉期货>正文

棉花成本高企 企业用期货为效益

                     

  文华财经(编辑整理侯羽洁)--据期货日报11月15日报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刚刚散去,如今现货企业又遇到截然相反的难题。与当时“跌跌不休”的大熊市相比,如今节节攀升的商品价格也并不让企业感到轻松。

  “假如棉价调头,棉纱价格也会下跌,那么高价收购的籽棉就成了巨大的风险。”面对今年以来迭创新高的棉价,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新学看到了市场“涨声”下的另一面。作为一家集棉花收购、加工、流通、纺织、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银丰集团在经营中不得不时时做到未雨绸缪。

  根据历史经验,较为合理的粮棉比价在1:8左右,此时农民种粮和种棉能够获得大致相当的收益。在本轮棉价上涨之前,国内这一比值处于1:7以下的偏低位置,代表农民种棉收益偏低。而据棉花业内人士测算,随着此轮棉价的连续大幅上涨,国内粮棉比价一度高达1:12以上,这一方面意味着辛苦劳作的中国棉农终于迎来了大幅增收,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棉花企业将比往年承担更高的原料价格风险。

  记者从湖北省棉花协会了解到,今年当地籽棉收购价格最高达到6.7元/斤,比去年翻了番。“成本上升对棉花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个考验。”该协会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涉棉企业成本风险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本年度经营的成败。

  “我们企业目前规避风险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江新学说,一种是通过快购快销尽量减少库存,另一种就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据介绍,虽然银丰集团旗下各企业的套期保值主要由总部统一操作,但不同企业套保策略的制定和期货账户管理却是相对独立的。在进行套期保值时,集团会充分听取各企业的意见,从而制定出最切合实际的策略。今年以来,在棉价上涨趋势明显,且前期现货对期货呈现较大升水的情况下,银丰集团中位于产业中下游的商贸和纺织企业主要以买入套保为主,从而对冲现货原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的风险,而上游的加工企业在期货市场却是“按兵不动”,避免逆势操作。

  近期,随着棉花期货价格每吨涨破3万元大关,粮棉比价进一步偏离正常范围,棉花上下游企业均开始担忧原料库存的保值问题,银丰集团的棉花加工企业也开始参与到套期保值行列中来。银丰集团在湖北地区推广棉花“订单农业”,企业不但要保证棉农订单棉花的全部收购,而且收购价往往还略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11月初,尽管当时棉花价格涨势仍然“意犹未尽”,但面对棉价高位回落可能性不断增加的风险,加工企业还是决定通过逐步卖出期货合约从而提前锁定利润。与此同时,作为用棉企业的银丰纺织也在密切关注棉花价格走势,做好卖出期货合约对冲棉花库存折价风险的准备。

  “人人都想摸高、抄底,但这是不可能的。”江新学说,企业经营要保证合理利润,但不能追求最高利润,要以稳健发展为主,“做期货套保就是为了经营平稳一些”。

  面对棉价上涨,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同样积极参与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由于预判棉花价格将经历持续牛市,同舟棉业从2009年开始就对内做出一条规定,即旗下的棉纺企业只要接到生产订单就必须进行棉花期货买入套保。“我们纺纱企业的销售价格也是按照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核算生产成本后制定的。”同舟棉业仓单部经理贺华对期货日报记者说,当公司收到下游纺布企业的采购订金后,就会在期货市场买入与交货月份对应的期货合约,并着手采购适合该订单的棉花,直到原料棉花采购完毕后再平掉期货头寸,这样既避免了原料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敞口,又保障了生产订单的顺利履行,维护了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形象。

  事实证明同舟棉业的套保策略是正确的。据一位棉花行业人士介绍,目前有一些棉纺企业仍然保持现货市场的“单线”采购方式,还不会利用期货市场有计划地进行套期保值;还有一些棉纺企业在市场研判和套保策略上出现失误,当棉价达到每吨2万元时就认为价格“触顶”,而放弃了套期保值,从而导致后期棉花采购成本失控,甚至出现下游订单不敢接的状况。因此,期货行业在培养涉棉企业保值意识和改进辅导方式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