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棉花评述>正文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天继续关注新疆棉花。从昨天的报道中我们了解到,三年来的目标价格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价格扭曲的趋势,在保障棉农利益的同时,也让棉花价格逐步市场化。
这次棉价的明显回升,让全国棉花加工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大跌眼镜,基本上都在意料之外。棉花市场,除了加工企业和棉农,还有一些期货投资者,也让棉花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李网:现在很多轧花厂都倒闭了。
记者:你们现在的开工率是多少?
李网:本来是24小时上的,现在只上了一班,12个小时,上7天,还停一两天,不敢开。
阿克苏地区天泉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网显得有些疲惫和无奈,41000多平方的工厂,如今存储了2000多吨的籽棉,这些个库存已经存放了一个月,本该机器轰鸣加工籽棉,可是却销路无门。
记者:皮棉销售不出去,原因是什么呢?
李网:可能是下游的纺织厂还没有涨价吧,纱涨起来,布涨起来,我们的棉花涨起来是正常的,现在是不正常的运转。
记者:它是没有收购的量,还是价格在压低,就是纺织厂收购的皮棉呢?
李网:纺织厂价格压低吧,它太高了,它那个纱也没有掉,它是这样的原因,主要是不好卖。纱没有涨价,皮棉涨得厉害,我从第一批开始卖的1.4万开始卖,卖到最高的时候1.6万,一吨涨2000块钱,纺纱厂受不了。
除此之外,棉花作为大宗商品,受消息面、政策面影响较大,此番国储棉投放过程中,一些贸易商参与竞拍,炒作抬高棉价,从而使得储备棉没有很好的达到平抑棉价的效果。阿克苏联发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琦萍:
吴琦萍:国家也做了一些工作,基本上今年的储备棉还基本能够保证我们生产,说能够得到一些的利润吧。如果没有这个储备棉放出来的话,今年的纱厂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今年由于期货和储备棉有一波倒挂的情况,有些贸易公司采用储备棉和期货同步,套保,包括套利这些方法,肯定有做了一些投机的做法。造成了一些贸易商在中间炒棉花或者进行一些调控,有些贸易公司今年确实挣了不少钱。
众所周知,新疆棉花市场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以来,棉花的收购就完全是放开的,在市场化条件下,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就是供求关系。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表示:我国棉花格局整体供大于求。
戴公兴:第一现在仓库里面储备棉还有1000多万吨在那里。市场上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现在整个情况是供大于求。第二我们每年还要进口八九十万吨棉花,这个是必须的。因为我们当时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每年必须要放八十九万吨的配额。第三我国国内现有的一些棉花的质量不能满足那些高端的纺织品的需求。
那为什么会出现,我国棉花收购价格高企,甚至高于国际市场收购价格的现象呢?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也直言,在需求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此番棉花价格上涨与供求和炒作有很大关系。
戴公兴:我认为现在这个价格是炒作起来的。在需求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价格会上涨与供求和炒作有关系。很大部分也是炒作起来的。我们大约有40%的棉花是需要出口的,如果我们的棉花收购价格高于国际价格,那么我们国内纺织企业会缺乏竞争力,而且出口困难。所以,现在改革是对的,也就是完全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并和国际市场基本接轨。现在价格高与炒作有很大关系。
棉价的忽高忽低,棉农、、轧花厂、纺织企业都深受影响。而棉花产业链面对的现实是:下游棉布短时间内难以大幅拉涨。如不规范行业内竞价规则,棉纺企业和轧花厂的利润只能越来越微薄,势必对整个产业造成影响,具有多年棉花产业销售经验的吴琦萍告诉记者,国家要在储备棉拍卖环节防范贸易商投机套利。
吴琦萍:当中我们通过棉企业也提出来,不能让贸易商参与,但是作为国家来说,储备棉你说一定不让他们参与的话,我觉得也是不大可能,但是我觉得可以通过量,通过时间点适当做一些调控,或者说明年再进一步做储备棉抛储的过程当中,做一些防范,防范我觉得还是必要的。
一方面我们棉花的数量很大。另一方面高端棉花和质量好棉花的数量不足,使得我们的质量不能满足中高端棉纺织业的需要,我们还需要进口。阿克苏联发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琦萍表示,拉近与国际市场的差距,我们还需努力。
吴琦萍: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棉花种植成本要降下来,如果降下来,你今后推广了机采棉的话,这个成本跟国际市场接轨的话,国家就不需要去调控棉价了,就是因为中国以前的手摘棉的成本太高了,现在农业产业化以后,机械化以后,大生产以后,把新疆的棉花的加工成本或者土地成本跟国际接轨,这个国家的目标价格降也是合理的,现在兵团的那个机采棉,其实它的成本跟国际也慢慢在接轨,我觉得肯定是有接轨的。
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经过三年的试点已经尘埃落定,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实现了补价分离、国内外价格接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国内棉价在今年4月以后出现回升,保护了棉农的利益。
我们也看到,目标价格本身应该是一种过渡性政策,通过目标价格试点,让棉花价格逐步走向市场,让市场调配棉花的供应和种植,这才是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谁来主导明天的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