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棉花评述>正文
全省棉花收购接近尾声,湖北省棉花协会再次赴我省荆州、襄樊等地了解新棉市场情况,听取产业各方意见。我们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反映市场情况。
(一)生产情况
全省植棉面积减幅较大。由最初预测的减幅20%至30%、直至目前的40-50%。农业口径统计面积400万亩左右,湖北省棉花预警系统调查面积不超过300万亩,预计总产同比减幅40%左右,随着收购即将结束,业内爆出了比此更低的传闻。我省棉花常年总产维持在40-60万吨。公安县是我省传统主产棉区,今年面积减幅近半,减幅最深的乡镇达80%,最少也有30%。
植棉收益下降。今年我省农民籽棉交售均价2.85元/斤,乐观估计单产籽棉400斤,则亩产值1140元,除去物化成本毛收益约640元/亩,同比下降7%。
来年植棉意向不一。明年的植棉计划出现两种观点,鄂东区部分农民反映今年冬瓜亩产值达万元,计划明年进一步调减棉田改种冬瓜。荆州、枝江等地农民则表示,今年玉米、小麦、稻谷等农产品价格全线下跌,连本都保不了,还没企业收购,相比而言棉花有人收购,略有盈余,并且当地土质只适合植棉,如果籽棉收购价可达3.2元/斤以上,还是偏向种棉花。因此,有种观念认为明年棉田面积将有小幅度恢复。
(二)流通情况
新棉市场异常冷清。我省8月初就有新棉上市,市场观望氛围浓厚,直至9月中旬才有部分200型企业试水收购,国庆节后市场稍有松动,少数400型企业陆续开秤,但收购进度迟缓,开秤价3元/斤左右,随后逐步下调至2.8-2.85元/斤,与棉农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400型企业开工不足。今年全省只有22家400型企业开工,占400型企业的15.7%;截止11月30日,我省送公检数量11337吨,同比下降83%,公检量虽不能完全反映400型企业的加工量,但至少折射出400型企业的市场参与度极低。
200型企业优势显现。今年200型企业的“短平快”优势尽显,行业认为今年200型和400型企业的收购总量比为6:4,200型企业经营效益普遍好于400型厂。仅襄阳地区就有50-60家200型企业参与收购;公安县狮子口镇原有16家200型厂和1家400型厂,今年13家200型企业开秤收购,400型企业没开秤,200型企业共收购皮棉6000多吨,目前已销售3/4。今年地产棉销售顺畅,据悉全省地产棉已销售60-70%,潜江某400型企业加工皮棉2000多吨,目前全部销售完毕。但因400型企业收购量不大,一般在1500吨左右,导致吨平成本高,限制了其规模效应。
棉花企业赴疆开拓收购。因本省资源不足,今年我省有40多家棉花企业到新疆租厂收购。除银丰集团的7家自有企业外,其他均以租赁形式与当地企业合作,异地收购成本高于当地企业近千元/吨,因资金受限没能把握最佳收购时机,加之今年新疆资源减少、早期花质量差,行业分析今年进疆包厂亏损已成定局。预计我省在疆企业收购量可达到新疆总产的8%以上。
棉花流通企业经营亏损面增大。上年度,全国20%的棉花加工流通企业经营基本保本,70%企业亏损,仅10%企业略有盈利。今年棉花贸易更为艰难,利润空间狭窄,随着时间推移,财务费用、仓储保管费将进一步吞噬利润,能实现经营持平实属万幸。
(三)纺织情况
纺织形势持续萧条,生存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经市场洗牌,纺织行业逐步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即10%的企业赚取了90%的利润。2010-2015年全国纱锭量下降了30%以上。
纺织厂关转停现象越来越多,业界分析今年全省棉纺织开工率有一半以上就很乐观了。黄梅某镇是小型纺织厂扎堆区,鼎盛时有20-30家小型纺织厂,今年开工不过数家;河南新野紧临我省襄阳,纺织园区红火时有上百家纺织厂运转,今年只有2-3家企业维持运营,其他全部停工,一片惨淡景象。这种现象在业界并非个案,拥有6家分公司、5000名员工的温州庄吉集团破产;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总资产超20亿元的浙江红剑集团停产;华东纺织大厂、拥有5000名员工的宝利嘉老板跑路;曾获联想注资、拥有5000多名员工的维斯凯集团老板卷款跑路;在纺织聚集的绍兴、汕头、长乐、东莞等地,破产倒闭的中小纺织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同时,有些能及时实现转型升级,技术品牌创新的纺织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速,但类似企业在整体行业中所占比例不大。
(四)市场形成的原因
从以上不难看出,整个棉花产业深陷困境,分析市场形成的核心原因有两条,一是消费动力不足,二是国储棉库存高企,具体表现为:
1、棉花消费逐年萎缩
近年业内对我国棉花消费量持质疑态度,官方统计数据是700万吨,但业界和期货界认为近年化纤用量逐步提高,预测今年棉花消费量600-650万吨较为客观,行业也流传500多万吨消费量的观点。ICAC数据显示,2010年-2015年中国棉花消费减少286万吨;USDA认为减少370万吨;中棉协认为减少440万吨。
2、进口棉纱冲击国内市场
从2011年至今,中国棉纱进口量由60多万吨上升到200多万吨,今年进口棉纱230万吨,同比增加近20%,进口棉纱比国内棉纱低1000元/吨左右,相比国内棉纱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企业首选进口棉纱,抑制了国内棉花消费。
3、纺织出口向东南亚转移
用工、用料、融资、税收成本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纺织以往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大批企业迁往南亚、东南亚地区;国际纺织进口订单明显下滑,截止11月份我国纺织出口额2570.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79%。
4、国储棉使后势难有起色
国家关注1100万吨储备棉的消化,将会实施抛储,一旦抛储将对新棉销售造成严重打压,业内预测如果明年3月份抛储,抛储价极有可能低于市场2000元/吨,将对后期新棉销售造成致命性打压,今年棉花价格后期不会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