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昌邑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棉花评述>正文

直补原则尘埃落定 棉价向基本面回归

        

  全球供需平衡分析
  
2005-2009年连续5年供不足需,市场自2009年年初开始,启动连续2年的超级大牛市;2010年度供需形势转变,当年产量大于当年消费量50万吨,2011年度过剩512万吨,2012年度再次过剩352万吨,随着供需形势的转变,超级大牛市终结,且开启跌势;2013年度供过于求214万吨,2014年度供过于求110.4万吨,全球期末库存水平连续5年持续攀升。
  2009-2010年度的棉花牛市,是基本面因素多年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全球产量自2004年度的2647万吨持续下降至2009年度的2237万吨,年均降幅在4%;全球消费自2001年度的2056万吨攀升至2009年度的258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2%;2004年度全球供大于需272万吨,2005年度就开始转化为供不足需,2009年度的供应缺口更是扩大到352万吨,这导致2004-2009年度全球期末库存连续4年下降,年均降幅在6%,且库存消费比水平也连续5年下降,2009年度全球期末库存下降至2001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行情于2010年度后期开始反转。2010年度和2011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分别增长13.9%和8.2%,消费则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欧债危机的深化而持续降低,2010年度和2011年度全球棉花需求分别下降3.6%和10%。产量增长,需求下滑,期末库存迅速攀升,2011年度全球期末库存达到2001年之后的最高值1600万吨,库存消费比达到2001年以后的最高值71.3%。2011年度供过于求512万吨,期末库存创下11年来的峰值。供需格局迅速转化,2010年度后期棉价下跌势如破竹。
  2012年以后行情是如何演绎的?2011-201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连续3年下降,平均降幅为2.7%。与此同时,全球需求连续攀升,平均升幅为2.7%。不同于2004-2009年度(年年出现供应缺口),2011-2014年度全球产量持续下降,需求持续回升,但年度产量仍高于年度需求量,库存水平不降反升,库存水平和库存消费比都创下14年以来的最大值。虽近3年全球供需格局在逐步修复,但没有需求的大幅增加,没有“去库存化”的漫长过程,2014年度全球棉价不可能出现大级别的牛市行情,宽幅振荡或趋势性下跌可以定义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国际棉价走势。
  国内供需平衡分析
  
2009-2010年度我国棉花市场处于疯狂的牛市,这是国内利多因素集中爆发的结果:2007-2010年度国内连续4年减产,年均降幅在5.9%;2009年度需求大幅回升,2010年度才开始回落;2009年度期末库存水平大幅降低,库存消费比急剧下降。以上因素搭配着国际棉花格局变动,最终演绎2009-2010年度的超级牛市。
  然而,国内棉价的大幅上涨,提振2011年度棉花产量,最终增长12%,进口量也增长105%,需求则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而萎靡,2011年度需求下滑17.5%。利多因素在2010年度的超级牛市中很快被透支完毕,国内供需格局也急剧变化,棉价开启下跌行情。
  由于棉花行情的大反转,2011年度政府启动收储政策,此政策惯性执行至2013年度。收储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植棉户的利益,但更深远的影响是将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棉花市场割裂,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2014年度启动的新疆棉直补政策使收储停止后国内产量不致断崖式下降,同时巨量的储备棉仍是国家调控棉花市场的重要力量。没有国际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没有国内漫长的“去库存化”过程,国内棉价不大可能出现趋势性大涨机会,国内棉价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维持弱势格局。
  供需格局决定趋势,2014年度全球及国内市场供大于需,这种环境下,我们即使无从判断棉价在2014年度会跌到哪里,也可以确认该年度国际和国内棉价不会出现牛市。这种判断对交易的意义在于,趋势性做多没有机会,且可能有极大风险,而趋势性做空可能有机会,即使有风险,风险也相对有限。
  棉价受政策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2011-2013年度的收储政策
  2011年度国家累计收储425万吨棉花,其中国产棉325万吨,进口棉100万吨,收储量占年度产量的45%左右。收储结束后,市场依然演绎期货价格大跌的行情,巨量收储未能改变供大于求格局主导下的疲弱走势。2012年度收储667万吨棉花,占当年产量的90%左右。收储结束后,从2013年4月中旬开始,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也开启了下跌行情。2013年度收储660万吨棉花,占当年产量的95%左右。收储末期,即2014年2月中旬,棉花期货指数开始下跌,且持续至今。2014年4月,国家宣布对新疆植棉户进行直补,取消持续3年的全国棉花收储政策。直补政策一定程度上比收储政策市场化,国内棉花价格终将向供需基本面回归。
  收储政策支撑棉价,但仅仅影响局部价格,棉价终归回归基本面——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度国内基本面偏空,收储结束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2009年度以来的抛储政策
  2009年5月-2010年8月,为抑制棉价连续上涨,国家分3次抛售260万吨储备棉,但大量抛储没有改变棉价上涨的局面。
  2009年度抛储260万吨棉花,但内外棉价继续上涨,这离不开2006-2009年度连续4个年度国际市场产不足需、库存水平持续下降的大背景。
  2012年9月3日-9月29日,以18500元/吨为底价,国家在1个月内抛储2011年度棉花50万吨。在这段时间内,棉花现货价格始终平稳,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一直在18600元/吨附近窄幅波动。2012年度9月抛储与收储时间部分重合,棉价表现平稳,抛储的50万吨棉花没有对短期价格产生大的影响。
  2013年1月14日-7月31日,近半年时间,国家目标抛储450万吨,竞卖底价为标准级19000元/吨,其他等级按照品级差率3%和长度差率1%计算。同时,“5万锭以上的纺纱企业”可按3:1获得一般贸易进口配额。在此期间,累计抛储372万吨棉花,且棉花现货价格始终平稳,CCI区间波动。
  2013年11月28-2014年8月31日,国家按标准级18000元/吨敞开抛储,随着抛储成交的持续遇冷,国家对抛储政策进行调整,从2014年4月1日起将抛储底价调整为17250元/吨,竞拍新疆库棉花搭售3:1进口配额,竞拍内地库棉花搭售4:1进口配额,竞拍企业仍限定为纺织用棉企业。2013年11月28日-2014年8月31日,累计抛储265.3万吨棉花,日均抛储1.46万吨。在此期间,棉花现货价格始终平稳,CCI稳步下跌。
  2014年度的棉花直补政策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根据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对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者实行差价补贴。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给植棉户补贴,以保护植棉户种植收益,而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最终,2014年度,对新疆棉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内地棉则价格市场化,不进行直接补贴。
  8月底更是明确了目标价格补贴按“价差”补贴的原则,这将对2014年度棉价产生以下影响:一、国内棉价(包括新疆棉)更加市场化;二、供需状况将成为影响2014年度国内棉价的根本因素,棉价受政策影响度降低,开始回归基本面;三、内外棉价差将逐步缩小,2014年度国内棉价将接近进口棉港口完税价。
  综上分析,近年来的收储和抛储仅仅局部改变棉价变动轨迹或延缓趋势,但不改变趋势。2014年度棉花目标价格直补更加明确“使市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政策因素将弱化,棉价将集中反映基本面。
  解决库存有三条可能途径
  
国内棉花的“真实”需求
  2014年9月最新预测数据显示,USDA认为2014年度我国棉花需求是795万吨,月均66万吨;中国棉花监测系统认为是805万吨,月均67万吨。以上机构对2014年度国内棉花需求的评估都在800万吨附近,月均消费量在66万吨左右。国内的棉花需求真有这么多吗?
  2013年11月28-2014年8月31日,国储累计抛售棉花265.3万吨,日均成交1.46万吨,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真实”的需求。由于前期成交率较低,2014年4月1日开始,抛储价由18000元/吨调整为17250元/吨,同时竞拍新疆库棉花按3∶1搭配滑准税配额,竞拍内地库棉花按4∶1搭配滑准税配额。
  考虑进口配额,国内日均“真实”需求为1.46×1.3=1.90(万吨)(按1.3倍数平均配比进口配额),月均“真实”需求为1.90×22=41.8(万吨)(每个月22个交易日),年度“真实”需求为41.8×12=501.6(万吨)(1年12个月)。考虑1%关税内配额89.4万吨,则“真实”需求为501.6+89.4=591(万吨)。
  2011-2013年度,国内加工贸易配额少的时候有30万吨,多的时候也未超过100万吨,2014年度若有50万-100万吨的加工贸易配额,则国内棉花需求为640万-690万吨,我们取中间值660万吨。按全口径计算,2014年度国内棉花需求最多为660万吨,即55万吨/月。
  2014年9月,中国棉花监测系统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度棉花产量为681万吨,这超过需求20万吨。若考虑每年必须进口的1%关税配额89.4万吨(不考虑滑准税配额、加工贸易陪、40%全关税),2014年度国内不仅仍严重过剩,期末库存水平也将再度攀升。
  国内棉市“去库存化”问题
  2011年度内,国家储备棉资源为455万吨,其中,收储国产棉325万吨,进口棉100万吨,结转库存30万吨。
  2012年度内,2012年9月抛储50万吨,剩余405万吨。2013年3月29日收储结束,国家累计收储2012年度棉花667万吨,而截至2013年7月31日,抛储成交372万吨。最终,2012年度国储库剩余700万吨。
  2013年度内,2013年11月28-2014年8月31日,抛储成交265万吨,而2013年度国家收储棉花660万吨。截止到2014年8月31日,2013年度国储库棉花有700+660-265=1095(万吨)(国家已明确2014年9-12月期间不抛储)。
  2014年度内,国储库有1095万吨资源。2014年度产量681万吨,1%关税内配额89.4万吨,2014年度国内至少新增供给681+89.4=770.4(万吨),而需求充其量在660万吨,则2014年度仍将过剩110.4万吨。这种情况下,国储库存不增加已是万幸,谈何“去库存化”?
  如果不能把这1095万吨棉花及时去库存,按仓储费和资金利息共150-180元/月计算,那么每年至少要增加2000元/吨的仓储和利息成本。如果这1095万吨棉花每年消耗100万吨,全部消耗完至少需要10年,那么平均增加成本2000×10/2=10000(元/吨)。如果每年消耗200万吨,那么平均增加成本2000×5/2=5000(元/吨)。如果每年消耗300万吨,那么平均增加成本2000×3.5/2=3500(元/吨)。如此漫长的过程和高企的去库存成本,是严峻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解决国内“去库存化”问题,一条可行的方法是提升国内棉花需求。而如何提升棉花需求,这里有三个可能的路径:
  其一,国内棉价与1%关税内配额价格基本持平,50万-100万吨的加工贸易配额就能自动转化为国内棉花需求。
  其二,把进口纱转化成国内棉花需求,这差不多在170万吨。2013年9月-2014年7月,国内净进口棉纱144万吨,预计2013年度净进口棉纱达到155万吨,这相当于净进口棉花170万吨。国内进口的棉纱主要是低于32S的低支纯棉纱,大部分从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进口。国内棉价有足够竞争力的话,这170万吨的进口纱可以转化成国内棉花需求,或至少相当一部分转化成国内棉花需求。
  其三,减少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替代,转化成棉花需求,这差不多有100万吨。1980年以来,全球纺织行业中非棉纤维使用量逐步增加,棉纤维使用量逐步降低,但就国内非棉纤维对棉纤维的替代而言,国家收储的这几年,2011-2013年度,棉花与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的价差迅速拉开,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棉花与涤纶短纤的价差一度攀升到10000元/吨,棉花与粘胶短纤的价差也一度达到7600元/吨,这种价差水平导致国内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对棉花的消费替代明显。国内棉价适当保持低位,与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维持合理价差的话,替代性将使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需求部分转化成棉花需求。
  总之,国内棉花需求要有大的提升,与国外棉价和国内非棉纤维相比,都要有比较优势,即保持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以上三部分形成有效转化的话,国内棉花需求将增加320万-370万吨,可恢复到2010年度1000万吨左右的水平。只有国内需求有效提升,“去库存化”的难题才有望化解。
  内外棉的合理价差
  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相比有竞争优势,国内棉花需求提升,便可有效解决国内棉花“去库存化”难题。而国内棉价获得比较优势的途径,有以下三条:
  其一,国内棉价低于国外棉花到港完税价,国内棉花自然获得比较优势,这时滑准税配额毫无价值。
  其二,国内棉价与国外棉花到港完税价持平,国内棉花与国际棉花在1个起跑线上,国外棉花以质量取胜,这时滑准税配额或有价值。
  其三,国内棉价略高于国外棉花到港完税价,国际棉价有相对竞争优势,但价差水平又不足以使进口棉大量增加,这时滑准税有一定价值,不过不会出现像现在这么高的升水。
  总之,未来国内外棉价持平或维持在合理水平是大趋势。我们将ICE纽约期货价格加8美分/磅的平均升水,按1%关税、滑准税、40%全关税折算成港口完税价,这基本可以作为国内棉价波动的参考。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判断,按1%关税折算参考价格更具备实际意义。美棉期货12月合约压力线在68美分/磅,升水8美分/磅,折算1%关税的港口完税价为11976元/吨。因此,美棉期价不突破68美分/磅,国内棉价维持在12000元/吨以下的可能性较大。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