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昌邑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棉花评述>正文

业内人士:棉花政策适度调整势在必行

                     

  现行棉花政策的弊端已经遭到多方诟病,调整势在必行。关键是调什么,怎么调。

  现行政策作用于棉花市场造成了如下现象:

  一是棉花在现行政策的指引下倾向于交储备。2012-2013年度国家储备棉花已经实现入库650多万吨。市场参与的主体都是围绕着收储和抛储进行,市场缺乏活力。

  二是棉纺织企业在逐步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一些不能靠差异化产品适应市场的企业部分关停或者直接停产。棉纺织企业在高棉价的氛围中通过改变原料结构,降低用棉比例,同时通过使用进口棉纱等,降低工厂生产成本。由于人工、能源等其他成本的上升,整个棉纺织产业貌似进入了转型期。

  三是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市场萎缩造成了印度、巴基斯坦等产棉国家的棉纺织工业的大幅扩张。甚至周边的非产棉国和地区也开始扩张。这是我国现行政策下造成他国的非理性扩张。当然这也可能带动了我国相关纺织机械的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围绕着下一步的调控政策,提出了很多建议。笔者认为有几个误区管理层应当关注。

  一是棉农利益。收储的目的是保护棉农还是保护棉花产业?如果是棉农,以前笔者曾提出“现阶段棉农的概念已经变化很大”,实质上一家一户植棉几亩的情况还有,但已经不普遍了,不是棉花生产者的主体了。他们种棉花和其他粮食作物比,已经不适合了,参照以前的粮棉比价制定收储价格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如果是棉花产业,那就要参照全球棉花生产的特点,按照全球棉花生产的平均成本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这样这个产业才不至于畸形发展,才能健康。甚至让市场来配置这个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让棉纺织企业来消化远高于国际市场的棉花,用这种方式补贴农业是舍本逐末。正如以前所说,如果国内棉纺织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成本,如劳动力、能源、各种税费等等,远远低于国外市场,这个产业也许还能够吸收这些高价差的棉花。但事实上,现阶段这个产业链上的成本近年来的增长幅度之快,对棉纺织行业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的棉花年度以来,国内外棉价差过大的原因已经导致国内棉花使用量大幅下滑,直接造成棉花使用不足,大都入库的局面。

  纺织工业发展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纺织产业辛勤劳动,实现收入增加,通过劳动力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农产品的间接补贴,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

  三是棉纺织产业产能过剩。棉纺织产业是完全市场化的产业,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总体资源效率的分布。棉纺织领域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进步的技术和装备大大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当然也有很多企业不能跟进形势的发展,设备工艺落后,在市场上无法立足,自然也就淘汰了。所以如果有人说棉纺织产能过剩,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四是限制棉纱进口。如果棉纱进口要限制,那么棉布进口要不要限制,服装进口要不要限制。如果大量进口棉纱,相当于变相进口了棉花,那么就要从源头上考虑我国的棉花产业的市场化问题。现阶段,是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异过大造成了棉花、棉纱等大量进口,同时造成我国棉纺织产业的优势遭到了遏制。所以说,限制棉纱进口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棉花调控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棉花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棉花产业的安全。

  那么,现阶段的棉花市场怎么调?

  笔者认为,保护农产品是很多国家的既定国策,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保护措施非常重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根基,发展的基石。即便没有粮食那么重要,棉花依然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近来,我国粮食消费刚性增加,每年2%的进口比例,有关部门说粮食安全有保障。但如果每年进口400万吨棉花,占到消费量的很大比例,而国产棉花基本上沉淀为国家储备,对这个产业的安全评估是应该是负面的。

  棉花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是棉花产业的安全。即从棉花的种植到服装的整个产业链的相对健康才是产业安全的标志。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棉花政策进行微调。

  一是提前发出预警,合理布局棉花种植。以价格做引导,让市场来决定棉花的种植面积。通过合理引导农业的种植结构,让市场来决定是否种植棉花,种植多少棉花,来达到棉花种植和使用的相对平衡,从而稳定产业的发展。适时发出预警,也是向全球其他植棉国家发出信号,合理调配国际棉花产业生产。

  二是调整收储机制,动态管理库存。

  要保持棉花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13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要继续进行,收储价格做弹性处理。用保护价和临时收储价两种价格保持政策弹性。保护价格收储不限量,价格参照国际长期平均价格,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时间段。临时收储价格和起止时间根据情况弹性掌握,适时公布收储量。临时收储价格参照同期国际市场价格。同期国际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时按保护价敞开收储。高于某个价格时自动停止收储,并根据情况抛储。国家通过两年的收储已经建立了合理的库存,如何保持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应该成为主要目标。

  我国大量进口棉花、棉纺织品,相对高的价格也鼓励了生产,把全球的棉花、棉纺织品的生产积极性都带动了起来,促使产棉国棉花生产的大幅提升,补充国际市场的库存。现阶段,我们从棉花主产国进口了大量的棉花,也从印巴等国家进了不少的棉纱棉布,造成了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生产萎缩。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间接补贴了国外的棉花生产领域。

  在全球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棉花产量短时间来看,是相对过剩了。但是,笔者认为要把相对过剩的棉花消费掉最好用市场机制来实现。

  假如国际市场的长期平均价格是70美分,那么30美分的棉花价格还有没有国家种棉花,全球的棉花产量还会有多少?40美分、50美分、60美分又如何?如果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市场在中国,棉花的定价权就应该在中国,也必定在中国。在汇率等其他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际市场的棉花长期价格一定低于中国的长期价格。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的可比价格到了70美分,国际市场的价格还是会低于这个价格。那我们就要盘算一下,70美分的价格我们还会有多少产量,会从国际市场进口多少?多少一个产量是我们的安全产量,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来维系这样一个产量。

  还有一个是储备量多少可以保证我国棉花产业安全的问题。

  三是以出顶进,降低库存。如果需要降低现有库存,可以参照进口棉指数,对国储棉花指定数量以出口顶替进口。例如,分批拿出一定数量的储备,可以是100万吨,也可以是300万吨。针对出口企业,参照进口棉指数,实行加工贸易管理。为减少国内外市场波动,可以小批量逐步进行。

  四是运用税率手段,促进棉花消费。可以考虑用棉花进口环节的税收补贴国储棉的高收低抛价差。也可以协商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储棉花抛储价格构成实行高税率抵扣,可以将出库棉花的税率调整为20%,甚至更高,通过降低企业税负的方式降低企业用棉成本,扩大国产棉花的使用量。这要考虑现行税制的可操作性。这是用未来的税收来降低目前的财政补贴成本,促进国产棉花的消费。

  五是可以考虑有条件放开棉花进口配额。用一定的规则来调控棉花的进口量和进口节奏。灵活利用进口环节税率,限定进口用途等手段调整市场价格。同步国内外棉花市场,增加市场的透明度,让市场参与的各方有条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棉花产业的政策应该是相对稳定,适时调整,以保持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棉花的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和谐健康应该是现阶段棉花政策的落脚点。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