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将主要立足国内生产
在今年5月17日举办的2012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长期负责研究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张显斌处长,就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发表了个人意见。 他说,未来棉花政策的取向将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中国棉花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进口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第二,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第三,中国的纺织出口要继续走提高附加值的路子。他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棉价暴涨暴跌 张显斌在他的发言中首先回顾了棉价的暴涨暴跌。棉花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国内的棉价出现过两次大的波动,第一次是2003年度,当时的棉价最高涨到18000多元/吨,后来跌至不到12000元/吨;第二次是2010年,棉价最高涨到31000多元/吨,期货上涨到37000多元/吨,去年跌至不到19000元/吨。棉价每一次的大幅波动,最后受伤的是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纺织用棉企业等实体经济,有的甚至关门倒闭。对种植棉花的农民来讲,心理上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棉价暴涨以后农民植棉积极性和期望值上去了,来年面积增加,产量也上去了,但是棉花价格又跌下来,带来的后果是增产不增收。每一次大的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都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包括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这种消化延续到今天我们还在为上次的暴涨买单。这些教训非常深刻。 临时收储 “保持棉花价格的相对稳定,是维护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也是整个业界的共识,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也在不断探索,努力想做到这一点。”张显斌说。 1999年国家放开棉花购销价格,经过几年的实践,国务院于2003年决定组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通过储备的吞吐调节抑制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稳定生产,保障供应。储备棉的实践证明通过蓄水池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市场因供求价格波动带来的周期性问题。2008年之前,国家储备调控主要在新疆,那时因为新疆出现了卖棉难的情况,国家出手收购二三十万吨就解决问题了。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过去那种调控经验也不断地被颠覆,尤其是2008年,当时棉价下跌的时候,有关部门曾商量收多少可以解决问题?有人说最多收购100万吨,结果那一年收储了272万吨。即使如此,当时的棉价也没有大幅度回升,而是非常缓慢地回升,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相当严重。2008年国家收储272万吨,总体上对于稳定当时棉花价格,保护棉农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又将这部分资源投放市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因阶段性供大与求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是事后调节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需求周期上的矛盾。 为了克服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生产大上大下的矛盾,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收储调控的运行机制,使一种预防性措施达到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所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1年起,完善收储调控,把国家在棉花主产区临时收储皮棉的措施常态化,建立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制定棉花主产区皮棉临时收储价格,并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新棉上市后价格低于国家制定的临时收储价时,由中储棉公司敞开收储,这种安排主要考虑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收储价格,可以使棉农、用棉企业事先做好各自的生产计划。目前棉花流通领域已经是竞争性市场结构,通过收储保证皮棉价格稳定,同时建立皮棉收储价格与籽棉收储价格挂钩的机制,有利于稳定籽棉价格,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 张显斌客观评价了临时收储政策,“它保持了国内棉价的基本稳定,给生产经营企业创造了可预期的市场,保护了棉农利益,有效防止2012年棉花生产大面积滑坡。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政策并非十全十美,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本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从稳定中国棉花生产的角度看,国家收储价格应该再高一点,但是从维护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又不能太高。这是政府一个两难的选择。” 国内外棉价差距 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今明两年没有大的好转,在全球不出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全球棉花依然是产大于需,国内外棉价差比较大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期。对此,张显斌分析说,国际棉价下行,尤其是最近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棉花增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放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有人建议放开棉花进口,多用进口棉花来降低成本、促进出口,实际上从经济学角度看,价格下降并不一定能扩大需求,相反会进一步抑制需求,还会带来恶性竞争。棉花行业目前遇到的困难,需求才是根本问题。 谈到未来棉花政策的取向,张显斌说必须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中国棉花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这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内需。“十几亿人的用棉需求,如果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那么,谁可以供应我们那么多棉花?价格将会是什么水平?从国内需求看,城乡年均居民衣着消费需求支出这些年每年增长15%左右,尽管现在纺织出口不是很好,从纱的产量看,今年1~4月份基本保持15%的增速。中国棉花生产必须主要立足国内,进口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第二,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第三,中国的纺织出口要走提高附加值的路子。最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在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在弱化的背景下,加快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应该说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纺织行业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转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需求萎缩的背景下,由于我国棉花原料、劳动力成本等已明显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棉纱等粗加工环节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但在服装等深加工环节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国际大环境造成的。面对这种形势,棉花产业链上下要同舟共济,更需要着眼长远,化危为机,苦练内功,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