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持续上涨 需求相对悲观
2012年2月,春节过后,国内棉市延续节前小幅上涨走势,下游纱、布价格也明显回升,对于本轮上涨行情,收储政策功不可没。 收储政策给国内棉价形成了较强支撑,也间接带动了国际棉价在相对高位运行,收储政策结束前,预计国内棉价仍将维持稳中偏强走势。收储政策的连续性对下一年度植棉意向形成保护,有助于缓解年度间棉花供给的波动,收储政策结束后,在供给仍然相对充足、下游需求薄弱的情况下,棉价存在下行压力。 行情回顾—— 外棉价格小幅下跌 内外价差继续拉大 1月下旬以来,受棉花需求预期下调、美棉预期产量增加以及指数基金转仓等因素影响,进口棉价格下跌,国内外棉花价差扩大。2月13日,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为91.52美分/磅,同比下跌36.5%。国际棉花指数(M)为102.9美分/磅,同比下跌42.3%,按1%关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16698元/吨,低于国内市场价格2850元/吨,环比扩大442元/吨;按滑准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17107元/吨,低于国内市场价格2441元/吨,环比扩大440元/吨。 国内方面,在收储政策推动下,国内市场看涨情绪有所增强,春节以后国内棉价继续上涨。1月中旬以来,中国棉花综合价格指数和全国原粮收购价格指数略有上涨。截至2012年2月13日,中国棉花综合价格指数为149.77,较上月上涨1.6%;全国原粮收购价格指数为138.4,较上月上涨0.75%。中国棉花综合价格指数较原粮收购价格指数高11.37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1.36个百分点。 2012年1月,我国棉花进口量出现回落。据海关总署统计,1月份我国进口棉花32.6万吨,较上月减少46.4万吨,减幅58.7%;同比下降6.5万吨,降幅16.6%;2011年9月~2012年1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00万吨,同比增加72.4万吨,增幅56.7%。 市场解析—— 棉花库存增加 消费继续调减 2012年1月份,英国、美国PMI等数据小幅回升,呈现向好迹象,但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前景令人担忧。今年上半年,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欧元区政府债务相继到期,为偿还债务,政府或将实施紧缩政策,引发市场振荡,消费需求前景也将更为黯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全球金融形势已深陷危机,2012年,欧元区将陷入轻度衰退,并将对其他地区,包括美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造成影响。IMF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增长3.3%,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比2011年9月的预测下调0.7个百分点。 2011年以来,受出口、消费需求不足及偏紧的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资金紧张,生产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经济增速逐步回落。IMF在《中国经济展望》中预计,中国今年增长率为8.25%,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较去年9月份预测下调0.8个百分点。 全球棉花供给充足 美国加州降水严重不足,春播面临挑战。据外电报道,美国加州中部春播所需的灌溉水供应不足,圣约金地区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的累计降水量仅254毫米,不到往年同期正常水平的一半,本年度的累计降雨量也不到上年度同期的1/3。整个加州有可能陷入长期缺水的状态。受今年1月份降水不足的影响,该州80%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状态。从目前的形势看,今春的山区融雪量将是近年来最少,加州核心产棉区的棉花播种正面临威胁。 印度产量预测下调。据印度棉花咨询委员会(CAB)的最新预测,本年度印度棉花产量为586.5万吨,较预测下调了18.7万吨,原因是棉花单产下降和新棉上市量持续低于去年同期。不过,本年度的棉花出口量却调增至142.8万吨,较上次预测增加6.8万吨,原因是中国进口需求增加。本年度截至1月底,印度已累计装运出口棉花74.8万吨。 巴基斯坦新棉上市量远超预期。据外电报道,今年1月下半月巴基斯坦新棉上市量为13.3万吨,同比增长一倍多。截至1月底,本年度巴基斯坦新棉上市量累计达到231.2万吨,同比增长22.6%,大大超过预测。 澳大利亚洪水退却,棉花无恙。据外电消息,随着暴雨和洪水的退却,澳大利亚产棉区恢复平静,棉田的受损情况远低于预期。根据当地权威分析机构的报道,澳大利亚旱地棉田反而得益于近期的暴雨,长势甚至好过往年,只有5%的灌溉田在暴雨来临时进入成熟期,因此降雨对澳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甚微,最终产量仍将超过113万吨,大大超过去年的9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巴西1月份棉花出口大增。2012年1月份巴西棉花出口量同比劲增173.8%,达到5.27万吨,连续第七个月同比大幅增长。虽然去年10月份之后巴西棉花出口高峰期已经过去,但1月份的出口量仍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国内棉花收储资源仍存较大空间。中国纤维检验局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本年度全国共有1697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量达到474.9万吨。各产棉省区中,新疆检验量为318.6万吨,约占全国检验量的67%,其中地方检验量193万吨、兵团检验量125.6万吨;内地检验量为281.9万吨。 截至2011年12月底,本年度公检棉花平均品级为3.09级,其中2级占全国公检总量的22.82%,比上年提高18.21个百分点;3级占47.8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1~4级占96.7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新疆公检棉2级占31.47%,比上年提高25个点;3级占55.22%,比上年提高14个点。根据上述数据简单测算,本年度进行公检的1~4级棉花约为450万吨,收储资源仍存较大空间。 全球需求总体低迷 印度纱线生产复苏。据印度棉花咨询委员会(CAB)的最新预测,由于中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越南和埃及的纱线进口需求增加,本年度印度国内用棉量由357万吨调增到367万吨。2011年12月,印度纱线出口登记数量为8.3万吨,环比增长8%。由于国外需求增加且巴基斯坦纱产量下降,预计2012年印度棉纱出口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 巴基斯坦去年12月纱线和服装出口大减。据外电报道,在成本上涨、能源供应紧张和国外需求疲软等多重压力的影响下,去年12月巴基斯坦纱线和服装出口大幅下滑。当月,巴基斯坦纱线出口同比下降22.9%。纱线出口价格随棉价大幅回落,但全年的平均出口价格仍大幅高于上年,2011年,巴基斯坦纱线出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8.6%,而出口量同比下降15.0%,仅45.7万吨。当月,巴基斯坦服装出口量为1030万打,同比下降31.8%,针织和梭织服装的出口量同比分别减少37.6%和6.7%。 越南棉花进口大减。由于纺织品出口大滑坡、进口棉纱的成本低于棉花采购价格,越南棉花进口骤减。据越南统计总局的数据,今年1月越南进口棉花1.8万吨,同比减少51.4%,连续第八个月出现两位数下降。如果进口纱线价格持续低于棉花,后期越南棉花进口很有可能继续减少。 国内需求难现好转 在全球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纺织下游需求难以出现根本好转。春节后,国内棉纱、棉布价格出现明显回升,但据中国棉花网调查,72%的企业认为节后纱、布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原料价格上涨推动,52%的企业看淡一季度的订单,可见,当前市场信心仍旧不足,国内用棉需求存在继续下调的空间。 价格上涨抑制消费。2011年,在原料、人工、能源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下,终端纺织品、服装价格出现大幅度提升,对消费及出口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2011年以来国内衣着类CPI几乎直线上升,而纺织品、服装消费额并未加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衣着类消费价格全年涨幅为2.1%,而2010年为下降1%,2011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2%,比2010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出口方面,在众多出口国竞争下,纺织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需求量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1年1~11月,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额同比增长9.25%,而进口量同比下降2.14%。其中,从中国进口额同比增长6.2%,进口量同比下降2.47%。同期,从越南、印度、印尼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4.82%、10.64%和14.43%,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9.85%、1.84%和1.29%。据中国海关数据,2011年1~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20.1%,比上年同期低4.5个百分点,2011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增幅回落至10%以下,其中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增幅不到3%,较上年同期下滑13.2个百分点,下滑趋势明显。 成本上涨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纺织行业成本上涨的趋势仍在持续,尤其是用工成本上涨的趋势难以逆转,工资水平的持续提高逐步改变了从前的劳动力低成本状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21.9%。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2.4%。“用工难”问题仍较为严重,根据中国棉花网的调查,85%的纺织企业反映春节后用工紧张。 在国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我国棉花市场稳定运行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与此同时推动国内棉价高于外棉价格,使国内棉花下游行业承担了大幅高于国外同行的原料成本,抬升了纱、布、服装等产业链一系列产品价格。不少企业开始另寻出路,一些企业积极寻求在国外,如越南等国投资设厂,以降低劳动力、原料成本,另一些企业增加了原料及中间产品的进口量,以对冲国内成本的上涨。 后市预测—— 失去政策支撑 下行压力显现 本年度收储政策将于3月底结束,当前国内棉价在临时收储价位附近运行,调控效果较为明显。下一年度的临时收储价格公布,价格高于今年,可以说,下一年度初期棉价运行水平也有了一定保障。在3月份收储结束之后至下一年度之前这段时间棉市行情十分关键。 从供求形势来看,截至2月14日,本年度收储量已达到254.4万吨,超过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的1/3,在收储政策的最后一个月,为规避政策结束后的经营风险,预计不少企业会采取“落袋为安”的态度,积极交储。因此,本年度国内收储量有望达到300万吨,在国家未出台抛储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或将引发未来市场供给紧张的预期。然而,根据当前数据推测,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棉市仍能达到相对平衡。 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购销数据,若收储达到300万吨,本年度后期国棉可供给量以及已发放的棉花进口配额量合计约为476万吨,按照纺织企业目前的用棉水平计算,后期需求量大致为468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根据上述数据,如果收储量大幅超过300万吨,在用棉消费维持目前水平的情况下,市场供给或略为偏紧。然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不缺棉花。根据ICAC产销存预测,2011/2012年度,除中国以外,全球棉花产大于需517万吨。收储政策结束后,储备棉库存充裕,国家具备很强的市场调控能力,随时可出台增发配额及抛储政策。 另外,棉市仍存在较大的潜在压力,本年度收储政策结束后,棉价失去政策支撑,下行压力将逐步显现。 首先,与国棉相比,进口棉在价格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国内3级棉与滑准税下进口棉价差在2400元/吨以上。 第二,纺织行业用棉需求疲弱,且存在继续压缩的空间。如棉花供给偏紧或棉价上涨,纺织企业有较多的途径压缩用棉量,如,增加中间产品(棉纱、棉布)乃至最终产品的进口量;增加替代品如涤纶短纤的用量,当前3级棉与涤纶短纤价差为7300元/吨左右,替代原料的使用对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部分企业可寻求向东南亚等较低成本地区转移。 第三,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质量较上年明显提高,如前文数据,目前仅公检的中高等级棉花就已超过交储量200万吨左右,因此收储结束后市场将仍存有相当数量的中高等级棉花。 2月份,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产销存数据作以下调整:调减2011年度国内棉花消费量至869.6万吨,减少18万吨;进口量调增至421.9万吨,增加2.4万吨。调整后,本年度国内棉花期末库存增加20.7万吨至528.0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60.6%,较上月提高3.6个百分点。2012年度,期初库存相应调增20.7万吨至528.0万吨,进口量调减8.1万吨至291.7万吨,消费量调减11万吨至892.4万吨。调整后,下年度期末库存增加23.6万吨至589.5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65.96%,较上月提高3.4个百分点。 中储棉花信息中心研究室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