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不能承受的棉花之重
如今,作为棉花主产区的河南,关于棉花的辉煌历史正在被一页页翻过。 记者从河南省棉花协会了解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仍存在持续下降的趋势。 而与之相悖的是,棉花价格的持续飙升,已刷新10年来的最高纪录。 河南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魏勇告诉记者:“近年来,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2012年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针对这种形势,魏勇认为,建立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棉花生产投资、实行籽棉最低收购保护价、加强政策调控、及时发放进口棉配额和抛售储备棉、平抑棉价等措施对河南来说已非常必要了。 危及中小棉纺厂 曾经被誉为“产棉大省”的河南,近年来却由于种植面积的剧减,保不住这块金字招牌了。 受种植成本、价格波动、病虫害较多、比较效益不占优势等多重因素影响,河南的棉花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据了解,2012年河南省1400多家纺织企业一年就要用去260多万吨棉花,占全国纺织行业用棉总量的1/4,“纺织大省”名副其实。 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原本也是产棉大省的河南,仅凭自己的产量早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记者了解到,纺织企业现存的棉花,一部分是前期去新疆自行采购,一部分是竞拍的棉花。 但是,从新疆购买,运输成本增加了纺织企业的负担。为了缓解资金压力,纺织企业采取边生产、边采购的生产方式,尽量不占用棉花库存。 河南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告诉记者:“河南现在的大多数中小棉纺企业都是减产或停产状态。” 李秀明的看法,在许昌市同庆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同庆那里得到了证实。宋同庆告诉记者:“由于市场环境不佳,企业订单较之以前明显减少,新疆的棉花由于价格太贵使用不多,使用更多的是本地棉花。”但是,偏偏本地棉花?安徽薄? 产业链稳定遭挑战 棉花产业涉及到种植、收储、纺织、印染及服装等多个环节,产业链长且产业规模庞大,是河南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而今棉花产业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产业链的稳定也受到了威胁。 谈起棉花市场的现状,郑州市国棉三厂厂长谢新梅向记者表示,棉花产业链条由于传导慢、市场灵敏度迟钝,棉花的持续走弱容易导致产业链梗阻。 “由于河南棉花的棉质较差,生产出来的大多是粗布等中低档产品,产出效益比较低,所以大多数棉纺厂都放弃了这一块业务。近几年,靠河南本土棉花生存的棉花收购厂、棉麻公司倒闭了很多,剩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以加工新疆棉花为主的企业。”谢新梅如此说。 豫东平原曾因良好的地区优势,棉花产量一度排在河南省的前面。强大的棉花供应能力,也促使了民权县棉花交易市场、轧棉厂蓬勃发展。 民权县孙六乡村民王成聚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棉花收购企业的老板因为棉花收购工作表现出色而被破格提拔为县政府干部。而如今,在民权县的大多数棉花收购厂、轧棉厂由于没有业务而被迫关闭。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本来应该在棉农和纺织企业之间起纽带作用的地方棉花协会、棉花合作社,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功能,甚至棉花协会的电话都已经停用。 不过在李秀明看来,河南的棉花产业还是有很大机会的,“目前全国的棉纱总产量在2亿吨左右,河南就占了1亿吨还多。”
振兴之路 据了解,2012年,河南纺织业用棉量占全国的1/4。 由于新疆棉花的棉质好,所以每到收棉季节,河南的纺织企业经常扎堆往新疆跑,或者像河南新野纺织(3.35,-0.04,-1.18%)股份有限公司那样在新疆成片包地,以保证棉花供应。 河南棉花协会会长孟少辉说:“河南曾经是产棉大省,目前河南纺纱量在全国居第二位,棉花缺口非常大。” 河南省家纺协会会长徐博向记者表示:“目前,棉花企业遇到的困难,与政府发展传统产业的积极性缺失也有一定关系。” 徐博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政府都在倡导招商引资,发展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高新产业等产出效益比较高的产业,这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从农村调走了大批劳动力,才导致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的逐年递减。” 有专家建议,应该给棉花上保险,来确保农民收益。 上述村民王成聚也认为,政府多给农民一些种棉补贴、提高棉花收购价格,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种植棉花。 在轧棉厂和棉麻公司环节,谢新梅建议,国家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促使服务豫棉的中小企业加大技改力度,降低成本,切实提升豫棉品质。 值得企盼的是,11月8日开始营业的郑州棉花交易市场,以电子交易的形式给买卖双方提供了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带动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种棉的积极性。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