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棉花动态>正文
元旦之后的一周,华北地区的轧花厂,不管是400型还是200型,就稀里哗啦停了一片。1月7日,河北沧州的刘老板打来电话说:2015年棉花加工束手束脚,如在樊笼,有力使不出,憋闷得很,目前当地继续加工的厂家也就剩最后两家了。
为何会这样?刘老板说,一是他们对新国标把握不好。2015年,他的轧花厂一两棉花也没有进行公检。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参与公检需要一部分费用支出,刘老板不愿支付;另一个是怕公检的结果不会太好,不敢检。刘老板说,就因为他们企业的自检人员对新国标把握不准,他们也就“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自检了。二是把握不准市场。本年度棉价怎么走?市场说了算,还是政策说了算?大多数轧花厂拿不准。本年度,内地棉花高开低走,80%以上的轧花厂扑腾了几下,就销声匿迹了。“关键还是老思想在作怪。”刘老板说,本以为13000-13500元/吨就是抄底价了,没想到地板下面还有地下室,目前期货徘徊在11200-11300元/吨之间,让大家真正尝到了市场的无情。
一切皆缘于“轻信”。刘老板说,不仅他们企业,很多企业本年度亏本亏在了“轻信”上。首先是轻信了账期承诺。2015年10-11月份,刘老板的企业开足马力收购加工,将全部老本都搭上,加工了1000余吨棉花并顺利销售。但是,60%以上的交易是赊销,下游厂家答应账期最多30天。可是,棉花一出厂,账期也就遥遥无期了,现在刘老板仍有500多万元的货款没有追回。其次是轻信了质量标准。目标价格时代与临时收储时代的一个鲜明的不同,是国家收储是给纺企代收,说白了质量好坏与己无关。而现在呢?纺企买棉是为自用,必然毫厘必争。刘老板说,他们带着小样,经买家检验、定好价格才会起运,但很多情况是货到地头死。刘老板感叹,这是一个买方的市场,卖家就得认栽。
本年度很多轧花厂遭遇了“滑铁卢”,从刘老板说的来看,把握新国标,保证质量是企业必修内功,而把握市场,吃透用棉企业更是企业的护身铠甲。久在樊笼里,何时返自然?得有一双看世界的眼睛,翅膀还得长结实了,才能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