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中国棉花进口量减少已经定局,港口保税棉业务因各种原因也陷入近几年来最低迷的状态。从当前的进口形势看,2015年多数时候的保税棉花库存量维持在10万吨以下或许成为常态情况。
一、当前的保税棉花库存情况。
据中国棉花信息网调查了解,目前全国保税区未通关的棉花库存量不足10万吨,相比去年同期约20万吨减少半数。往年前一年12月份是保税棉到港高峰期,进入第二年1、2、3月份一般呈递增状态,但今年的情况有变,保税棉花维持在相对较低的状态。
二、保税棉花库存为何缩水?
1.全球棉花行情低迷,进口棉贸易临深履薄。
当前整个国际市场棉花价格行情低迷,ICE期棉和郑州棉花期货市场低位窄幅波动,棉花现货价格处于偏弱状态,进口棉贸易相对清淡,贸易商的亏损的多于盈利的,特别是采购了印度棉的棉商,亏损面几乎达到100%。在整体不济的贸易环境下,保税棉业务难以展开。
2.配额从紧,纺织厂随用随购配额用在刀刃上,外商和国内贸易商谨慎入保税。
2015年政府原则上除89.4万吨关税内配额以外不再增发配额,这在根本上抑制了纺织厂、外商和国内贸易商的大量参与保税棉的“兴致”。一方面是纺织企业的配额要用到刀刃上,另一方面则是外商和贸易商谨慎对待保税业务,配额因素限制下难以放开手脚大干。
纺织企业以随用随购为主,多关注“无三丝”的高等级美棉。相比下来,澳棉因新花需要到4、5月份才能陆续到中国,当前的采购基差已经站上2000点,观望的比采购的多,其他棉花的消化相对较慢一些,港口的巴西和非洲棉花销售进度一般,乌兹别克棉花因多是国有公司已经通关以人民币定价销售进度不温不火,印度棉则是库存比例高销售最为迟缓的品种,贸易商销售压力较大。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棉花进口配额已经陆续下发,但一些不急于补库进口棉的企业,配额使用也十分谨慎。按照之前市场的理解,加工贸易配额进口的棉花不得转让,纺织厂只能自行使用,一般贸易配额的进口的棉花纺织厂可以进行调剂,但最近几个月市场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4年9月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文件相当关注,令一直盛行的贸易商代理纺织厂进口棉花的业务操作谨慎起来,市场对贸易商是否能代理纺织厂通关并进行进口棉花调剂的问题给与了极高的关注。文件中指出,“使用他人许可证进出口国家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物品行为的处理。实践中大量存在租用、借用或者使用购买的他人许可证进出口国家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的情形。经研究,此情形同样属于未经许可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物品的行为,应一并纳入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犯罪处理。适用本规定时需要注意与取得许可证但超过许可数量进出口行为的区分,对于后者应依法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处理。”代理进口的减少也影响了保税棉业务活跃度。
3.内外棉价差缩小,40%全额关税通关减少,保税棉关注度减少。
保税棉最大的优势在于买家能当面看货判断质量,但是吸引纺织企业采购的主要动力是价格,“物美价廉”是采购者始终的追求,配额紧张之际保税棉花也是40%通关的主要对象。但当前保税棉花税后的价格,加上配额的内在价值成本,相比国内棉花并无什么优势可言甚至倒挂,内外棉价差相比前些年有明显的缩减,只有价格合适或者生产配棉的刚性需求企业才会考虑采购保税棉,哪怕是用40%全额关税通关。当前内外棉价差下,40%通关的棉花大幅度减少,除了部分纺织企业的为满足刚性需求或个别贸易商与国外供应商的寄售贸易方式,40%通关基本无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保税棉库存的规模。
保税棉业务会因它的优势而存在,但在整体的棉花贸易环境、低迷的价格行情和进口政策的影响下,2015年的库存规模难以形成大气候,单月10万吨以下的库存或是新常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