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坚持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进行收储,其本意是保持农民利益,保护农业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操作,其“性质”已变,其“本意”也被严重扭屈,“国储”之疡日益明显。
棉花收储政策本意明确,旨在保护棉农利益,提高农民植棉积极性,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同时兼顾棉花加工、纺织企业多方利益,其意义重大。自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11(含2013年)次棉花收储政策,其资源构成从2003年度开始至2013年度,除去2009、2010年度。且政策不断完善,收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但收储有利亦有弊,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储”弊端也逐步显现。特别是近两年国内外棉花差价越来越大,而国际、国内经济疲软现状又使得纺织企业经营困难,出口贸易减少,下游纱布市场需求不佳,国内高棉价难以接手。而受国储支撑,现货价格难以降低身份(成本支撑),使得轧花企业在交储结束后,基本停止经营,市场依赖性增加。纺织企业反映,近年来,相对较低外棉成为纺织企业采购主流,“收储价”成为业内人口中的“贵族”价。另,收储成本居高,费用惊人。据悉,收储资金来自农发行贷款,收储和放储的差价由财政部补贴。收放储差价加上仓储、管理、人员等费用,一吨棉花国家大约倒贴3000元,1000万吨就是300亿元。
这么高昂的成本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却难以成正比。棉花种植面积近年来依旧成下降趋势,虽棉花不愁卖,但是天气因素影响棉花产量,下游棉副产品行情影响棉籽价格,均对籽棉收购价起到一定制约作用,加之种棉费工、费时,和其它农作物相比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收储使棉农并未获得突出收益,棉农植棉积极性提高有限。
随着拍储后皮棉的使用,同样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皮棉品级不符,掺兑棉、问题棉不断出现,尽管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处罚措施,但为眼前利益“冒险”者大有人在。“国储”
之疡逐步呈现,国家政策也正在积极调整。据悉,下年度国家可能停止皮棉收储,业内人士也纷纷谏言,探讨以何种相对合理方式进行补贴,“直补”到农民手中成为呼声较高的提议。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