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昌邑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棉花动态>正文

棉花高价收储被指扭曲产业链条 纺织全行业受难

                     

  [国储棉政策,国家投入巨大,社会资源浪费。按已入库800万吨计算,国家已投入收储资金1600亿元左右,每年需支付银行利息100亿元,仓储费用10多亿元]

  开始自2011年的国储棉收购政策,目前已经导致中国国内棉花价格高出国际市场4500元/吨。目前国内收储价格20400元/吨,截至5月13日,国际CotlookA指数折人民币1%关税价格14889元/吨,内外棉无税价差约为4500元/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显示,继去年第三、四季度棉花收储企业交储难,棉农亦难从中得到实惠(参见本报2012年11月28日报道《暗战储备棉:“托市收购”的秘密》),如今,处于中游国内的棉纺织行业也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链式反应”。

  据本报记者调查,国储棉收购政策之下,在国储棉自身亏损、棉农难受益同时,真正受到影响的是原本即薄利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不仅整个产业正受到集体打压,而且中国棉纺织业产业链条生态也随之改变,以至于部分企业不得不外迁至海外寻找利润。

  而在竭力维持高价格的国储棉,其高达900万吨的库存水平已经高出年度中国棉花消耗量,国储棉现在面临的库存减值和直接亏损,给财政造成的压力已成重负。

  此外,价格的扭曲还在导致进口配额腐败、棉花期货市场失去定价功能并萎缩等一系列后果。

  本报记者调查显示,棉花收储政策,正在引发整个链条的扭曲,高价收储这种模式已经穷途末路。对棉农的保护和补贴方式、对种植棉花的保护都亟须重新思考。

  高达4500元/吨的价差

  国储棉的收储政策源自2010年。由于之前的棉花市场不景气,2010年国际棉花价格暴涨,高达32000元/吨,这导致当时有不多库存的国储棉大赚。早前1万元/吨收储的棉花,涨幅高达2倍。

  “问题在于,国储棉以为这种涨价将成为常态,以为收得越多就赚得越多,因此敞开收购,但没想到2011年之后棉花价格大幅下降。”一位资深棉花市场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像2010年棉花价格超过1美元/磅的情形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不能以此为常态。

  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收购国内棉花,另外一个理由是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和棉花生产,保障国内的棉花供给。

  据前述资深人士称,在2011年有关棉花工作会议上,国储棉有关官员即讲道,“中国是纺织服装业大国,有一定的棉花自给率,才放心发展纺织服装业,棉花自给需要一定的量,不然会受到海外的牵制。”

  但目前的情形是,国内的棉花高价格,正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原因之外,大幅提高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原材料成本,整体压低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

  即便是按照目前的收购价格,据本报记者去年11月中旬在产棉大省山东对棉农的调查,棉农利润也没有比较优势,棉农种棉积极性并不够。对棉花进口的配额管制反而滋生腐败,导致棉花进口配额被买卖,并加剧棉花走私。

  由于国储棉和进口棉存在巨大的价格差,进口棉额度自然成为有些人牟利的工具,一吨进口棉的资格,卖到三四千元。

  李文(化名)是浙江的一家民营棉纺企业负责人,有自己的纱厂和织布厂,公司产品80%依靠出口。他向本报记者抱怨,纺纱现在就是不赚钱的买卖,自从实施国储棉收购政策后,已经基本不赚钱。

  “我们一吨棉花,比国外同行要贵4000多,我们进口的棉纱,价格甚至比我用的棉花价格还低,我们怎么竞争?”李文说,“目前只有在苦苦地维持当中,相当的辛苦。公司到现在能够维持,保持一定的出口,主要是我们的工人技术熟练,比较勤快。”

  李文表示,假设他公司需要100吨进口棉,他就向市发改委申请100吨进口棉资格,但是申请的第一年一般不会批给他,一般在第二年会批给他,不过一般只有一半的量,也就是仅仅50吨,但是等省里审批完后,拿到手的,往往可能只有30吨,至于其他20吨,往往是给有关系的人了。

  纺织服装业困局

  棉纺企业困难目前前所未有。

  据本报记者了解,棉花成本占据棉纱厂成本约达到70%,由于国内棉花价格要比进口棉花价格大约高4500元,棉纺织行业正在艰难维持,但这个维持是建立在“我们的工人勤快”的基础上。

  更甚的是,高成本压力之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正在被迫放弃一些订单,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减少。更多棉纺工业企业生产链则在向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国家转移。

  高价格所危及到的,实际上是棉纺织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一家做布料印染的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他现在接到的单子越来越少,公司目前只能练习“龟息大法”,尽量减少营业,争取活下去,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人民币大贬值,公司能获得第二春。

  尽管李文自己的公司也能生产棉纱,由于国家当前没有禁止进口棉纱,李文选择进口部分棉纱,以降低成本,他表示:“我不能所有棉纱都进口,因为不能让纱厂的工人放假,现在只能继续维持生存,少量生产一部分棉纱。”

  杭州一家棉纺织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则对本报记者表示,2012年是最难过的日子,今年出口多了三成,但是跟去年收入一样,而且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让公司生意雪上加霜。不过他认为已经找到发财的途径,就是尽管国家限制棉花进口,却没有限制棉纱进口,他打算进口棉纱获取利润。

  尽管山东如意棉纺织集团总经理王强并不奢望取消国储棉政策,但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希望进口棉花额度再大一点,国储棉价格再低一点。

  王强称,新进入纺织行业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生产棉纱的机器设备大都是最新的设备,比国内的棉纱厂设备还要好,行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很大,目前国内的优势只是工人素质比他们高。

  中国棉花进口管制政策的矛盾之处在于,管制棉花进口,但却不限制棉纱进口,这导致中国很多服装企业直接从海外进口棉纱,中国白白放掉了从棉花到棉纱这部分行业增加值,并大幅拉动了印度等国的相关产业。

  南亚次大陆棉花消费上升

  从2000年开始,中国逐渐建立了世界棉花消费中心的地位,世界棉花消费从2000年到2010年增加了2200万包(483万吨),中国纺织厂的棉花消费增加了2250万包(489万吨)

  但2010年以后,中国棉花消费下降了1400万包(304万吨)。与此同时,印度的棉花需求上升了300万包(65万吨)。从2009/2010年到2012/2013年,世界棉花消费下降了9%,而中国的消费下降了28%。

  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使用有竞争力的原料棉花,其纺织产能不断扩大,棉花需求前景非常可观。棉花行业人士认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正在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新的棉花消费中心。

  从单个国家来说,2012年度,中国消费棉花784万吨,比2011年的827万吨减少5.27%。但与此同时,印度从430万吨增长到495万吨,增幅15.2%;巴基斯坦从218万吨到250万吨,增幅15%;孟加拉国从72万吨到81万吨,增幅12%。南亚次大陆三国总体消费从720万吨增长到826万吨,完成了对中国的赶超。此外,越南、泰国2012年的棉花消费增速则高达27%、25%。

  硬币的另一面,印度主动制定棉花出口配额,限制棉花出口,以加强与中国的产业链竞争。棉纺织行业涉及我国1700万棉纺织工人。国家统计局多年前投入产出分析,纺织工业每年增加1.00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影响力系数为1.25,高出行业平均值的25%。

  关停纱厂约占30%

  尽管棉纺企业的工人素质高,但很多中小企业还是撑不住冲击,尤其是生产40支以下棉纱的公司,冲击非常大。

  专门做棉花、化纤、棉纱进出口贸易的苏州润鑫华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银官对本报记者表示,棉纱没有实行配额管理,巨大的价差,刺激了巨量的进口,2012年1月~10月,进口棉纱130万吨,占到国内用纱的20%,他测算,去年进口棉纱,直接造成国内约1500万规模纱锭关停,20万以上的纺织工人失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