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业上下游均面临很大压力 亟待打破困境
“又到一年种棉时”。然而,一些地方的棉田变成了麦田。 专家认为,我国棉纺织行业从上游至下游都面临很大压力,棉纺织企业需走出低端同质竞争困境,从品牌化、高附加产品实现“突围”。 棉价 3月中旬的鲁西北,在大片绿油油麦田装扮下,春意盎然。再过不到一个月就是当地种棉花的时节,但记者在德州、聊城等地采访发现,原来应该预留的棉田,现在变成了麦田。 “原本这一片都是棉田,但现在基本上种小麦、玉米了。”山东临清市金郝庄镇农民金庆利说,“这两年棉花价格低,种麦子收益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9月,政府上调了棉花临时收储价格,皮棉为每吨20400元,折合成籽棉约为8.7元/公斤。由于各地棉花衣分低,达不到这个等级,收购价一般低于这个价,这使得“弃棉种粮”的态势继续。 “从今年棉农种植意向调查来看,德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还将下降。现有种植面积110万亩左右,而2008年的种植面积为290万亩。”德州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说,“全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显示,今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6751.5万亩,同比减少427.2万亩,减幅6%。” 虽然,棉农抱怨棉花价格过低,但相对国际棉价偏高。 收储支撑了棉价,同时给后期储备棉的处理留下了艰巨任务。据棉花行业分析师孙立武介绍,从去年收储至今,已累计638万吨的收储量创下历史新高,目前中国棉花总库存量已超过全球的55%。 压力 综观这两年棉纺织企业的生存形势,一些业内人士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前年是去库存、去年是去产能、今年直接是去企业。”与此同时,棉纺织行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成本高,但依然“招工难”。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总公司近年来的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此建立一个占地300亩的新厂区,但受制于“招工难”,这个新工厂至今没有完全运转起来。“我们曾打算引入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工人,但最后没能成功。”公司董事长袁文和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工资每年增长15%以上。” 二是内外棉价差难消化。虽然相比高峰时期超过5000元/吨有所减小,但目前仍超过3000元/吨的价差令纺企难以消化,尤其是对于小微型纺企而言,由于没有配额,经营压力较大。“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收购国外棉花基地以稳定成本。”孙立武说。 三是内外需形势严峻、国际竞争加剧。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到,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目前多数企业反映外贸订单普遍减少,即使拿到订单,也较以往量小、价低、标准要求高,订单期限缩短。此外,受我国综合要素成本提高、周边国家纺织竞争力提升等影响,国际市场部分订单已流向东南亚国家。 四是税负压力较高。一些企业反映,棉花的进项税率为13%,棉纺产品的销项税率为17%,棉纺织企业承担了4%的不合理税负。这种“高征低扣”的税收政策更加影响了纺企的正常发展。 突围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困境,纺织企业想尽办法压低成本,尽可能开拓市场求得生存,但从发展较好的企业来看,尽力避开同质、低端竞争,在细分市场中做精做专,以核心竞争力赢得高附加值,是纺织企业突围的重要路径。 袁文和说,企业近年来的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公司做精做专业务,靠质量和信誉赢得回头客,目前公司产品在金融机构、航空公司占用较大的市场份额,支撑着企业应对复杂经济环境。 在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明凤看来,精准的市场定位、细分优化市场结构,同样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我们根据产品品质的不同,积极搭建有层次的营销体系,力争使每个品牌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 对棉农利益来说,马俊凯认为,政府应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尽快在新棉播种前提高2013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并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对棉农实施直补,以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国内棉花自给率。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