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集中上市,各地加工厂专注交储。调查小组一行奔赴河北省重要产棉区,也是大型棉企、加工厂较为集中的保定、衡水、沧州三地,调查今年黄河流域新棉收购、加工、交储情况。调查期间整个华北平原被浓重的雾霾天气笼罩,所到加工厂、棉企的心情也和天气十分相似。针对调查走访过程中企业反映的情况,总结如下:
棉花减产,质量优异。
据走访的棉企和加工厂反映,今年河北省棉花减产较为明显,其中面积的下降趋势超过单产,诸如邢台的威县、广宗等地面积减幅均在1/3左右,其他大部地区减幅在20%以上。单产普遍在400-450斤/亩。此外,受到种植期雨涝干旱气候交织的影响,棉花衣分普遍偏低,在36%左右,稍好的能达到37、38%,棉籽成熟饱满,进一步降低皮棉产量。一行走访的地区,只有沧州棉花种植较为普遍,其中在加工厂较多的东光县,道路两侧棉花和玉米、小麦交错种植。棉花减产成为今年当地棉农惜售,价格持高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加工厂反映今年河北省棉花质量普遍较好,公检颜色级以31、41为主,部分还能达到21,长度在28-29mm,部分达到30mm。受气候影响棉花过度成熟,马克隆值偏高。企业公检结果总体在预期范围之内。
收购加工不挣钱,企业谨慎控制经营量。
一行走访的加工厂规模不一,但普遍反映今年收购加工利润微薄,基本“不挣钱”。按照当前籽棉收购价4.35-4.4元/斤,棉籽1.34-1.35元/斤,衣分36%,加工费600元/吨左右,加工成本控制好的企业在19800元/吨上下,一般在20000元/吨上下,扣除运费、资金占压成本,如果再代理交储,基本不挣钱。所到加工厂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今年其他加工厂怎么挣钱?”企业普遍苦恼于当前的经营现状。
由于没有利润,今年棉企的收购加工规模普遍缩小。企业反映目前的皮棉加工量普遍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三四成,大部分企业都是在10月10日以后才开秤收购,近期才开机加工,加工班次也由去年同期的两到三班倒减少到一个班次,每天仅加工7、8个小时,很多厂家由于收购量少,开开停停。所到的几家加工厂,厂区内籽棉堆放稀少,有些则暂时处于停工状态。相比收购季节来临前各棉企扩大合作范围,增上、改进生产线,寄望大干一场的景象,目前的经营现状让棉企叹息,今年只要不亏本就算是“幸免”。
据某地区棉企反映,虽国家要求加工厂直接从棉农手中收购籽棉,但棉农考虑自家种植量小,卖棉便捷,仍然把棉花交售给上门收购的小贩,由于一般小贩无法提供卖棉需要的证件,集中的资源也比较有限,一些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棉贩成为在棉贩之上的“棉贩”,在当地被称为“坐庄”,无形中抬高籽棉流通环节的费用,加工厂无奈只能从其手中收购籽棉。
入库公检进度不一,仓库扩容明显。
据棉企反映,今年仓库公检人员的到库时间普遍推迟到10月10日以后,各库的公检进度不一,与仓库竞拍入库进度有一定关系。一些仓库公检人员已经驻库一段时间,一些刚刚到库,一些则还没有到库。从走访的几家仓库来看,目前新棉的入库公检进度明显慢于成交进度。
近三年国家连续实施敞开收储,对仓储库容的需求增加,一些原有仓储业务的棉企纷纷扩建仓库,其他一些大型棉企也加入兴建仓库的队伍。走访的几家棉企,一家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近一倍的库容,总规模可辐射整个华北主产区,一家刚刚建成了6万吨左右的储备新库。虽都有储备棉业务,但仓库当前的入库总量、进度情况则差异悬殊。一些配套服务较好,可提供融资服务的仓库一派繁忙景象,一些则刚刚入库了部分自己加工交储的皮棉。
资金回笼较慢,指标竞拍越来越难。
调查中棉企普遍反映,皮棉入库后资金回笼较为缓慢。一家棉企除了初期入库的一批棉花回款仅用一周之外,目前两周左右回款算是快的。大部分棉企的回款时间在20天左右。回款速度与交储集中程度有很大关系,棉企担心随着后期储备棉成交量扩大,资金回笼速度会继续放慢。相比去年完成公检即结算80%货款,资金紧张成为今年棉企面临的普遍问题。一些能够提供代理交储及融资服务的仓库也因此业务繁忙,但条件相对苛刻。资金问题成为影响今年企业收购进度的因素之一。
另据企业反馈,近日虽计划收储规模有所增加,但企业在新疆及内地竞拍指标的难度均明显加大。
抛储皮棉仍有库存,市场流通商品棉甚少。
据对几家储备库调查了解,目前少数仓库仍存有前期抛储未提货的皮棉,其中保定1家仓库的库存量在4000吨左右。这部分皮棉多为质押棉花,等待纺企还款提货,由于价格没有优势,有些纺企既不愿自提使用,也难以转手销售。
此外,经过此次主产区调查发现,加工厂因无法交储转而流入市场的皮棉可能寥寥无几,一方面企业会随时调整收购加工质量以满足交储标准,此外企业从成本考虑也会尽量避免收购和加工出此类棉花。
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厂担心明年出路。
本年度受到棉花减产,加工能力过剩,收储实行新标准并更为严格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加工厂倍感经营吃力。由于市场信息十分透明,加工厂争抢资源趋于“白热化”,籽棉价格已经不像往年有“高地”“洼地”之分,加工厂很难通过异地调销,降低成本。“1个地方的价格涨上去,不出两天市场就抹平了”。
上了这么多设备,明年如果国家不再大规模收储,加上棉花继续减产,加工厂的日子怎么过,走访的棉企普遍十分担心。“去青岛设个办事处做外棉贸易吧”,一些加工厂准备开始经营外棉,但是已经开展外棉贸易的棉企则因为近期无棉可作,已经暂停了这项业务。
种棉不挣钱,黄河流域面积下降将持续。
在沧州市东光县,棉田里还有最后一层霜后花挂在枝头,零星有棉农进行采摘。一行随机采访路边1位拾花的棉农,约莫50多岁的老人,主要是和家里老伴伺候十来亩棉田。老人表示,从开始播种就天天往地里跑,没有一天闲,现在棉花卖到4.2元/斤,受灾减产每亩只有400斤的产量,扣除农资等各项成本七八百元,还是觉得价格低,自己的劳力不值钱。明年打算种小麦和玉米,自己还能出去打工挣钱。在棉农心里,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出去打工就比种棉强。
在此次走访过程中,陆续听到棉农拔棉种麦的消息,即使新年度临时收储政策传导相对顺畅,棉农的植棉热情仍难被唤起,棉农已经越来越重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