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棉花信息> 棉花动态>正文

德州棉协:纺企三措施应对棉价暴涨暴跌

                     

  目前纺企处境十分艰难,不少企业不得不停产、限产。纺企的出路在哪里?认为,纺企应采取减少库存、提高产品质量、使用新型纤维等措施来应对棉价的波动。

  一、压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山东省夏津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该县目前棉纺企业已经发展到140家,纺纱规模220万锭,成为“中国纺织名城”。

  夏津县以中小型纺企为主,在这波棉价大起大落中,当地纺企成为“重灾区”。近几个月来,各企业想尽各种办法促销,但是还是销不动,棉纱库存普遍达到1个半到2个月左右(正常库存15-20天),库存压力增大,占压大量资金,周转非常困难,无钱购进原料,不少企业无奈地选择了停产放假。

  夏津县源丰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中锋感慨地说,2010年虽然棉价上涨,但是却是纺企近10年来日子最好过的时候,2011年3月棉价开始大幅下跌,按说原料降价对纺企来说应是好事,但是实际上下游织布、服装等行业对棉价盯得很紧,一看棉价下跌,就要求降低棉纱的价格,但是这些纱所用棉花是春节前后棉价高位时买进的,每吨都在2.7万元以上,现在棉价已经跌到每吨2.2万元以下,每销1吨纱就要赔上六七千元。

  近期棉价大幅波动,企业只能够接一些小订单,大订单不敢接。随着大订单减少,库存量逐渐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当地多为3万锭以下的小型企业,产品档次低,资金链短,库存压力更大,这也是当地停产企业多的主要原因。

  目前纺企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停产不是最好的办法,当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想方设法活下去。

  二、练内功,提高产品质量

  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是1家集纺纱、染纱、织造、制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棉纺企,拥有环锭纺23万枚、气流纺3000头,整体设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80%以上出口世界各地。

  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原料公司经理李传波在分析目前纺企处境艰难的原因时认为,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棉价大幅走高,人员工资提高等生产成本增加,推高棉纺织品的价格,很多国外订单逐渐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外贸订单减少,市场需求降低,库存不断增加,再加上2011年以来国家多次上调银行准备金率,收缩银根,贷款越来越困难,整个纺织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传波表示,纺企目前的阵痛对整个行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它逼着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淘汰落后产能。今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再走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可能行不通。目前纺企除要减少库存外,还要在产品的质量和样式上下功夫,练好内功,提高产品质量,把产品做精、做细。提高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丰富产品的样式,适应市场的需求,把棉价波动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三、搞研发,使用新型纤维

  针对棉价的起起落落,德州华源、陵县恒丰等纺织公司把眼光放在研发新型纤维产品上。

  德州华源纺织有限公司成功开发莫代尔、天丝、竹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等12大功能性新型纱线,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棉价的波动对该企业几乎没有影响,生产经营正常,开工率100%。

  陵县恒丰纺织品公司是1家15万纱锭的大型棉纺企业,以生产莫代尔、天竹、荷兰粘胶、兰精粘胶等各种新型纤维的纯纺及混纺特种纱线为主,用棉比例仅15%左右。棉价下跌,市场对新型纤维产品的需求量并没有随之减少,棉价的波动对企业影响很小。

  业内人士认为,多年来,众多纺企以较低人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快速发展,国内纺织业产能过剩,供需缺口扩大,给某些炒家提供机会,造成棉价暴涨暴跌。今后几年国内棉花生产潜力有限,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纺织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使产品由低档次、粗放型向高档、精细化转化,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非棉纤维,降低用棉比,减少对棉花的依赖。同时纺企要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价值与企业文化的载体。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