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唯一一项单一农作物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得到国家大规模资金投入的棉花,一直以来都是新疆的支柱性产业。前些年,新疆实施“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棉花产业撑起了新疆农民致富的半壁江山。每到收棉季节,天山南北一个个高耸的棉花垛,就像是各族棉农绘就的一幅幅致富画卷。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百亿浙江民间资金鏖战新疆,疯狂炒棉,使得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主力合约价格随之大幅波动。为深入了解2009年以浙商为代表的区外资金进入新疆棉花市场的相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中支组织人员对棉花产量占新疆总产量六成的阿克苏、巴州、喀什、塔城、昌吉等7地市开展了调研,并走访了农发行新疆分行、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纺织行业办公室等自治区相关部门。日前,人行乌鲁木齐中支金融研究处课题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这次调研的情况。
市场需求旺盛引来浙商资金
1998年之前,新疆棉花市场和全国一样执行的是“四统一、三不放开”的计划流通体制。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从1999年开始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拓宽棉花经营渠道,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形成棉花价格的机制。200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7号),决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放开棉花收购,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价格由市场形成。于是,伴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滚滚浪潮,1999年,部分浙商开始进入新疆收购棉花,但大多数浙商资金是在2003至2006年之间蜂拥而至。在近13年的进程中,浙商企业在新疆棉花市场的占有率较高。调查显示,仅塔城、伊犁两地,由浙商创建并担任企业法人代表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占当地全部棉花加工企业的比重高达40%。从棉花收购市场份额来看,奎屯10家浙商企业的年加工能力占当地皮棉加工市场的三分之一。
2009年,受市场疲软、政策调整及气候因素的影响,新疆和全国其他棉花主产区一样,出现植棉面积、棉花产量双下降。据统计,2009年全国植棉面积为7425万亩,同比下降14%,预计产量640万吨,同比下降14.6%,减产100万吨。其中新疆植棉面积为2016万亩,同比下降19.46%,产量预计250万吨,同比下降17.8%。巴州、塔城、昌吉、阿克苏、喀什等5大棉花主产区的棉花播种面积降幅均在10%至35%之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播种面积下降17.3%。
全国棉花减产的同时,世界经济却正逐步走出探底回升的态势,西方主要国家的消费正在缓慢恢复,同时,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政策作用下,全国纺纱产量也在逆境中增长,纺织行业呈现复苏的迹象,国内棉花出现供需缺口,市场看涨情绪浓厚。据统计,2009年全国棉纱产量2393.5万吨,增长12.7%;进口棉152.7万吨,减少27.63%;纺织服装出口1671亿美元,减少10%。
精明的浙江商人看准时机,其资金进入新疆棉花市场的热情和速度较上年同期明显增多增快,新疆棉花现货交易市场价格呈现高开高走的态势。以伊犁州乌苏县为例,2009年10月,当地皮棉销售均价在13700元/吨,到2010年2月当地皮棉销售均价已涨到14800元/吨,5个月的时间价格上涨近10%,这一现象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皮棉交易市场。调查显示,2009年塔城、喀什、阿克苏、昌吉4地有20亿元左右的浙商资金参与到棉花市场。
浙商进入新疆棉花市场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借国有棉花收购企业改制的机遇,购买或重组已取得收购加工资质的棉花加工厂;二是借助国家棉纺行业战略调整,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通过自治区审批,获得棉花收购加工资质,直接开办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如伊犁州奎屯市10家浙商注资企业资本金总额达到6900万元;三是通过预付货款、委托或租赁新疆本地棉花收购加工厂收购籽棉,并给予一定加工费。如昌吉大漠棉业有限公司2009年收购10万余吨棉花,其中90%以上的资金是通过预付款方式,代工可获得400元/吨的纯收入;四是通过集团内筹资等方式,用作当地棉花收购企业自有资金,再由其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籽棉收购加工。
浙商资金进入新疆棉花市场,除看好2009年棉花市场行情、追逐利润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棉花收购资金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区内外联营棉企、浙商独资棉企等企业只要按照农发行等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相关要求,在指定账户存入拟收购籽棉资金额10%-30%的自有资金,以及信贷资金额的10%的风险保障金,通过了信贷审批,便可以利用贷款的杠杆作用,以较少的自有资金获取成倍的信贷资金,参与到棉花收购市场。
区外资金参与市场利弊共存
浙商及区外资金大量涌入,活跃了新疆棉花市场,提高了棉花企业市场竞争意识,促 |